《 长亭送别》(2013届高二语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角色: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夕阳: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林》) 意象的精心选用 情景的密切交融 情态的传神描摹 典故的适当运用 修辞的广泛使用 诗词的巧妙化用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 别 李叔同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是一种有着完整的体制,把曲词、宾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一种戏曲形式。 结构: 四折一楔子 四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折: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 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楔子:指戏剧的序幕或过场。在第一折前 或折与折之间。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丑、杂。 旦:正旦、外旦、副旦、小旦; 末:正末、外末、副末、小末; 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净:花脸、三花脸 俗称“大花脸”“花面”, 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 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介”,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剧本的语言: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 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长亭送别》第四本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元杂剧的音乐: 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破窑记》。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被誉为“花间美人”。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发展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剧情简介 惊 艳 匪 惊 赖 婚 传 简 赴 约 赖 简 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