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单元亚洲风情(一.doc

发布:2017-03-21约2.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音乐教案设计页 年级 七 学科 音乐 备课人 李 丽 节次 12 时间 11月23日 教学 内容 第五单元 《亚洲风情》(一)—— 欣赏《水姑娘》《塔斯尼夫》 教学 目标 通过欣赏《水姑娘》《塔斯尼夫》及吹打《通巴曲》音乐活动,掌握亚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开阔学生视野,热爱多元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 点 1、欣赏《水姑娘》感受印度音乐装饰性的特点及独特的节奏。 2、欣赏《塔斯尼夫》感受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旋律特征,理解西亚地区歌曲的一般特征。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亚洲。 二、开心一刻——击拍节奏 播放音乐《阿里郎》,营造音乐课堂氛围。 师:请赶快把你的热情融入到这块音乐中,听着音乐《阿里郎》击拍节奏,并模仿跳一跳朝鲜舞。 1、播放音乐《阿里郎》,随音乐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拍打节奏。 2、拍打教材中出示的三组节奏,并分声部的形式完成合奏。还可以选用小型打击乐自制沙锤等演奏。 3、跟老师学跳几个朝鲜舞动作,如耸肩、敲长鼓等。 4、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表演、一组拍节奏、一组演奏小乐器。边听音乐边进行演奏和舞蹈。 二、欣赏伊朗民歌《塔斯尼夫》 1、聆听音乐: 师:这首歌曲是用一种独特的演唱方法演唱的,请同学们在倾听完后说说它的演唱方法。 讨论交流 说说这种演唱方法与美声、通俗的唱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旋律又有哪些特点。 (采用小舌震动的方法演唱,特点:以颤音为主的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法,绵延悠长、旋律中用了倚音、波音等): 再听音乐,思考歌曲的节奏有哪些特点? (节奏非常自由) 讨论总结: 生讨论西亚人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演唱?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后师总结: 塔斯尼夫是一种带伴奏的声乐题材,大多数塔斯尼夫创作与1900—1920年间,歌词大多反应伊朗宪政运动的爱国精神。其速度较慢,节奏比较自由,各音节可任意延长,并加上许多装饰音,这与西亚人们的游牧生活相关。歌唱中使用小舌震动的唱法(塔赫里唱法),发出真假声交替的颤音。伴奏与旋律线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 这首歌再开始时,歌者高音尽情地大声歌唱几个支持音,以一个旋律念诵歌词,然后歌唱没有实际含义的音节和感叹词,采用一边增加装饰,一边歌唱下降旋律的形式逐渐下行。全曲结尾时,歌声逐渐变轻,直至完全消失。歌曲缓慢、悠长、似描绘了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沙漠。 再次欣赏: 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分析,随音乐模仿演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及印象。 欣赏印度民间乐曲《水姑娘》 印度舞赏欣: 播放一段典型的印度舞蹈,导入要欣赏的曲目。 2.欣赏《水姑娘》片段。 思考:a、你听到了什么乐器的声音? B、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C、根据音乐能说说你心目中水姑娘的形象吗? 3、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回答问题。 师总结:乐曲由印度笛演奏,空灵、飘渺,各种乐器制造出来的水声,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水姑娘的俏丽与安静。 4、教师介绍印度笛。 课件展示印度笛,并与中国的笛子作比较 (教师或有吹奏笛子特长的学生可以用中国的笛子吹奏一段。 ) 5、富有变化的装饰音 装饰音师印度音乐的一大特点。富于夸张的印度人没在他们的音乐里惯于使用装饰音。正如印度古代名著《乐舞论》中所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音就好象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了珠宝。 你能模拟哼唱的其中的一句吗? 律动表演 跟着印度乐曲《水姑娘》作律动表演 ,可以请舞蹈基础好的同学领跳。 活动与创造:吹吹打打《通巴曲》(课本45页) 西亚——巴勒斯坦音乐文化介绍 课件展示巴勒斯坦国家概况 2.作品《通巴曲》吹奏 a )学生用竖笛吹奏第二声部,要求速度均匀,节奏准确。 b)教师弹唱第一声部,学生感受旋律——阿拉伯的音乐风格,带有东方神秘色彩,注意其中出现的变音记号。 c)学生分别视唱两声部的旋律,唱准变化音。 d)学唱第一声部。 e)吹奏第二声部 f)组合表演,创设一种异国情调。(阿拉伯风) 一组:吹奏二声部 二组:用手拍击典型节奏 三组:演唱第一声部 四组:律动 教师钢琴伴奏,完整地表现作品,创设一种异国情调。 ( 如果第一声部学唱比较困难,可以请教师或者班级中基础较好的同学演唱或演奏。) 五.课堂总结 从同学们精彩的组合表演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阿拉伯风,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对朝鲜、伊朗、印度、巴勒斯坦的音乐有更深的了解,课后老师愿意与你们一起找资料共同学习。 六.布置作业 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