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方法学发展.pdf

发布:2024-09-10约5.1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方法学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尿液有形成分的临床检验方法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从过去简单的目测颜色、性状到

显微镜检查高倍估计,从干化学的初筛检验

到尿液流式细胞仪全自动分析,大大提高了

尿液检验速度,而且为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标

准化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尿液有

形成分检验中传统显微镜检查和现代干化

学分析与流式全自动分析检验的结合在临

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

检查;尿干化学;尿流式分析

1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意义

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泌尿道常有组织的

脱落物和细胞渗出,尿离体离心或自行沉降,

其沉降物称为尿沉渣,是尿液中的有形成分,

包括细胞、管型、细菌、霉菌、结晶、药物

等。尿沉渣检查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直接将尿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

称为“尿沉渣检查”[1],而目前开展的流

式原理自动化检查方法,无需离心即可直接

分析尿中有形成分,称为尿有形成分分析

[2]。近年来强调分析尿中所有颗粒,即细

胞、管型、细菌、霉菌、结晶、药物等。尿

液有形成分分析可确定进入尿路中的细胞

种类,如红细胞增多常提示尿路出血,进一

步检查红细胞形态则有助于确定血尿来源;

白细胞增多则提示尿路感染;不同尿路上皮

细胞增多有助于判断各种尿路病变部位。管

型增多则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小管(远端,

集合管病变)及肾功能减退,所以说尿液有

形成分分析可反映泌尿系统各部位的变化,

协助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定位、鉴别

及预后判断等,为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可

靠依据。难怪有人称尿沉渣检查为“体外无

创性肾活检”[3]。

2传统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有多种方法,而目前

临床常用的包括显微镜检查法、干化学方法

和流式细胞法。传统的离心后显微镜检查法,

即取混匀的新鲜尿液10ml于一刻度管内,

用回转半径15cm的水平离心机以1500r/

min(RCF=378G)沉淀5min,取出离心管倾

去上层液体使剩约ml,混匀管底沉淀物,

用吸管吸出沉淀物的20μl,滴于载玻片上,

用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10×10

倍)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10×40倍)仔细

观察,细胞以高倍镜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表

示,管型以低倍镜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表示

[4]。这种传统方法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误差

较大,重复性差,判断不标准,不易定量,

报告结果不利于临床动态观察,是缺乏标准

化的实验方法。

3干化学对尿液有形成分的初筛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临床上大量使

用干化学分析仪方法,尿干化学分析仪对尿

中红细胞、白细胞检测是应用化学方法进行

的。对尿中白细胞的测定是基于中性粒细胞

胞浆内含有酯酶,可催化吲哚酚酯分解出吲

哚酚,后者再与重氮盐反应呈现紫色复合物,

其颜色深浅与细胞多少呈比例关系,但淋巴

细胞不含酯酶,则不与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此外高比重尿,尿中含有头孢霉素、庆大霉

素、四环素、硼酸、草酸也可致假阴性。尿

中含有里甲醛、呋喃坦啶及大量胆红素,氧

化型清洁剂则可致假阴性。尿干化学分析仪

对红细胞测定是利用血红蛋白(Hb)具有过

氧化氢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

氧化氢稀枯分解出[O],后者能氧化色原使

其显色,它既可测完整HBC,也可测游离Hb,

此法最大问题是受易热酶干扰。在尿液中常

存在类过氧化酶性的物质,其具有Hb相同

的氧化色原的作用,造成红细胞结果偏高或

出现假阳性。对尿中细菌的检测主要基于尿

液中细菌能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只有尿中

致病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时,且尿中含有适

量硝酸盐,允许细菌与尿液充分作用(在膀

胱停留间隔>4h),否则试验将出现假阴

性[5]。干化学分析仪灵敏度较高,相对特

异性较差,假阳性较多,只能作为患者诊断

的初筛,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干化学分析

对尿中红白细胞的检查不能代替显微镜,大

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只有在干化学结果尿蛋

白,尿亚硝酸盐,尿白细胞(WBC),尿RBC

结果均为阴性且尿液来自非泌尿系疾病患

者,才可视为尿液中的RBC,WBC数量在参

考范围内可免于镜检[6]。尿有形成分分析

是尿常规检验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

价值,而要获得有价值的实验资料,就必须

实行标准化、规范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