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docx
PAGE
PAGE3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北京四中顺义分校 白淑萍
内容提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已进入到高中教学的各个领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总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重点分析概念课模式、规律课模式、实验课模式、习题课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开拓研究性意义。
主题词:研究性学习、高中物理课堂、探究、创新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中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能很好的完成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探究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二、总结高中物理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按照教学中的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以及习题课,我将高中物理三年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整合,总结出适合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
课型
课型
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速度
2、加速度
3、弹力
4、摩擦
概念课
5、功
6、动量
7、冲量
8、电场强度
9、电势 10、电势差11、变压器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
新
3、牛顿第二定律、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5、平抛运动规律、6、匀速圆周运动规律、
授
课
7、万有引力定律、8、机械能能守恒定律、
9、动量守恒定律、10、动能定理、
规律课
11、动量定理12、电磁感应现象
1、弹力与弹簧形变量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
3、研究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课
4、伏安法测电阻、
5、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6、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描绘、
7、测量电源电动势与内阻、
8、测量金属丝地电阻率
1、飞机跑道的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汽车安全运行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习题课
3、请你来当飞行员(平抛规律的应用)
4、人造卫星与宇宙速度5、振动图像的应用
6、带电粒子在组合场合中的运动
7、原子核章节习题课8、电磁感应习题课
三、高中物理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总模式
模式说明:这是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总模式,其他模式是在该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特点略作调整。总模式中有五个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学生体验,是师生共同的行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关情境,学生在情
创设情境学生体验
创设情境
学生体验
提出问题
研究探索
应用
整理反思
(一)、概念课模式
概念课模式在总模式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发现原有概念的局限,并
将概念的建立过程作为研究探索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同学间讨论的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学生体验原有概念
创设情境学生体验
原有概念
的局限
发现问题
收集处理
信息
新概念建立
过程
讨论交流
应用
整理反思
例如:在“变压器”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材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发生变化时,副线圈的输出电压将随之怎样?”,“若铁芯
没有闭合,原线圈上铁芯有无发生电磁感应?闭合铁芯有什么作用?”“变压器的负载发生变化时,原、副线圈中的电流输入、输出功率将会如何变化?”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迫使学生自己去琢磨、研究。所以在学习新课时,要鼓励学生对新的概念、公式中的符号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或许不能一步到位,但是,有了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即使一时误解了,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同学自己的感悟再纠正过来,将长久难忘。
(二)、规律课模式
规律课模式中的研究探索是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或理论研究方式进行的,对于某些规律是能够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学习的,而有些规律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理论研究。
创设情境学生体验
提出问题
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
应用
例如:我们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整,理就反直思接开门见山地提出: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产生电流吗?如果能的话,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了实验探究。先让学生观察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但不强调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继而提出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平移切割,转动行不行?磁铁不动线圈动行不行?至此,学生会形成这样
的想法:只要闭合电路相对磁场有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就会在电路中产生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