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编制说明.pdf
国家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起草组
2025年2月
国家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24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
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18号)下达推荐性国家
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项目计划,计划T-442,主管部
门和归口单位均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项目周期18个月,起草单位为靖州苗
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以下简称靖州茯苓协会)、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
院、湖南省食用菌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
(二)制定背景
茯苓是我国大宗常用食药两用真菌,广泛用于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中成药
原料和中医临床。茯苓生产主要采用人工栽培方式,在全国21个省市区有人工栽
培茯苓。菌种质量决定人工栽培茯苓的质量和产量,在相同种植条件下,质量优
良与质量低劣的栽培种平均每袋生产鲜茯苓的产量相差5到10倍,且质量低劣的
栽培种生产的茯苓品质不稳定,商品性较差。茯苓菌种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
据统计茯苓菌种年用量约4600万袋(瓶)。茯苓菌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主要
原料为松木屑、玉米芯颗粒、玉米、小麦等,茯苓人工栽培主要依赖松木资源。
由于国家标准缺失,茯苓菌种的生产、流通、监管等无统一的国家标准依据,茯
苓菌种种源混杂、品种名称随意、过程控制不严、传代次数过多等严重影响茯苓
菌种质量的情况普遍存在。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规范茯苓菌种生产,有利于保障茯
苓菌种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茯苓种质资源。同时,对充分利用茯苓栽
培原料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茯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起草过程
1.起草(草案、论证)阶段
(1)前期调研。2023年6月,靖州茯苓协会通过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湖
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国家
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立项建议。提出建议之前,怀化市市场监督管理
—1—
局、靖州茯苓协会组织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湖南省食用菌协会、湖南省
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开展调研,收集整理了茯苓及茯苓菌种生产相关的国家、行
业、地方、团体标准和专著、学术论文,调研收集了多家茯苓菌种生产企业的生
产工艺和重要技术参数,按申报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的要求起草了《茯苓菌种生产
技术规程》(草案)。
(2)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标准起草组。2024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下达项目计划,国家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项目获得立项。为
保证标准制定项目顺利推进,2024年5月,成立以湖南省靖州县县委书记任组长,
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科教处处长等任副组长的
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同时,靖州茯苓协会牵头,组织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食用菌协会、湖南省食用菌协会、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标准起草组并进行分工(见表
1)。起草组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要求并根据
《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研究确定项目推进计划,制定工作方案。2024
年6月,靖州县人民政府在湖南靖州组织召开国家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标准制定项目启动会,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成员、标准起草组成员参加会议。
表1主要起草人员及分工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任务分工
1王先有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项目负责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