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探究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是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往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的层面上, 只是完成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往往被我们给遗忘了, 没能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重要。教科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信息, 图文并茂, 内容从选择到编排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识。例如我在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电脑课件出示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若干导线。我问学生:利用这些材料, 你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吗?这样的情景一出现,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每个实验小组拿到实验器材后, 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主题, 继而归纳出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我只是稍加点拨引导, 学生就带着问题, 主动地进入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另外, 一些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 都可以作为激发兴趣的方法。好的情景引入, 不仅是一个好的教学的开始, 更可以说是探究学习成功的一半。二、引导学生动起来想即思考, 做即求证。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有想好了再做, 边做边想, 做完了再想, 才能把做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逐渐学会理性的思考,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1. 对探究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和假设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 是想象力的产物, 是通向科学发现的桥梁。猜想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相结合, 加上丰富的想象, 形成对问题的可能性预见和回答。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课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 既可从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思维方法, 学生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认识到猜想不是凭空瞎想的。2. 活动前要引导学生提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对自己或小组的探究内容做出书面计划。制定研究计划这一技能训练, 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 使探究活动的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每个小组制定好研究计划后, 要组织学生交流方案。交流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引发矛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 还可以为其他小组提供示范。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并完善计划, 可以扫清后续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组织学生收集事实与证据观察、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证据的基本途径。其他方法有: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在教学中,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给学生创设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真正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1. 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组合, 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具有趣味性, 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2. 保证探究活动的时间。学生在观察实验活动中, 搜集事实与证据, 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合理安排, 把握好每项活动的节奏和时间, 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又不能浪费时间, 只有这样, 才能使探究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3. 对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科学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因此, 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 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或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那么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 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弱, 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 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 教师的指导就应该少一些。四、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收集的事实与证据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