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3-20约5.64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体会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寂、凄凉心境。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体会小石潭的清幽之美,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乐与忧的复杂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精妙语句,体会其意境和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展示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然后说说看,这些自然风光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喜爱与描绘。

-是啊,大自然的美景总是能让人心旷神怡,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笔墨描绘过山水之美。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小石潭,领略一番独特的山水风光。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介绍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当时他政治上失意,心情抑郁。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语气的轻重缓急。(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哪位同学愿意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的朗读是否准确、流利,有没有读出感情。(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读通顺、读流利。

-好,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课文,要读得通顺、流利。(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20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学生自主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接下来,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能不能解决大家圈画出来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哪个小组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实词:

-篁竹: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伐,砍伐。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冽,清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