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docx
6.3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六章第三节“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及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细菌的选择性生长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3.实验方法:如何设计并实施探究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
4.实验结果分析: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探究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2.科学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理解抗生素使用对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影响。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地报告实验数据和结论。
4.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滥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后果。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繁殖方式,对抗生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其作用机理和常见的抗生素种类。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生物实验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愿意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科学问题。他们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但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小组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遇到困难,如何合理选择抗生素浓度、细菌种类和实验条件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此外,分析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也是学生可能面临的挑战,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生物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收集抗生素作用机理、细菌抗药性发展等相关视频和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培养基、抗生素、细菌菌种、显微镜、计数板等,并确保所有器材安全无害。
4.教室布置:划分实验操作区、观察记录区,确保实验桌椅安全舒适,便于学生操作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则新闻报道,讲述某地区因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患者治疗困难的情况。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抗生素的作用原理(5分钟):
-介绍抗生素是如何抑制细菌生长的。
-解释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性作用。
2.分析细菌抗药性的产生(5分钟):
-讲解细菌抗药性的定义和产生机制。
-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3.实验方法介绍(5分钟):
-演示如何设计探究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
-强调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4.实验结果分析(5分钟):
-讲解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的答案,互相纠正错误,共同提高。
3.老师点评:挑选几道典型题目,点评学生的解答过程和答案,指出不足之处。
四、课堂提问与互动(5分钟)
1.提问: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如“抗生素滥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敢回答问题。
3.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就提问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五、创新环节(5分钟)
1.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探究不同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新实验方案。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提出创新点。
3.展示方案:每组代表展示实验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2.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抗生素的作用原理,理解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性作用以及细菌抗药性产生的机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