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docx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中的细菌的结构与代谢、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等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理解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为后续学习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内容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交流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生物技术应用意识,认识到抗生素在医学和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原理:重点讲解抗生素如何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实现对特定细菌的选择性作用。
-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强调实验中抗生素溶液的制备、细菌的培养和抗生素对细菌生长影响的具体观察与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
-抗生素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难点在于解释抗生素如何影响细菌的细胞壁、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抗生素作用的具体途径。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识别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现象。
-学生对复杂生物学概念的抽象思维能力:难点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抽象出抗生素选择作用的生物学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其他类似的生物学现象。例如,如何从观察到的细菌生长曲线推断抗生素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解释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显微镜、培养皿、移液器、抗生素药片、细菌培养箱、电子秤
-课程平台:生物教学软件或在线实验平台
-信息化资源:抗生素作用机理动画、细菌生长曲线模拟软件、抗生素耐药性发展过程相关视频
-教学手段:实验指导书、课堂讨论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抗生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医院治疗、农业防治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抗生素的利弊,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介绍抗生素的发现历程,以及不同类型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讲解抗生素如何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重点阐述抗生素对细菌细胞壁、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生命活动的影响。
3.实验原理:介绍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10分钟)
1.实验准备: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包括抗生素溶液的制备、细菌的培养等。
2.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细菌的生长情况、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等。
3.数据记录:要求学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影响。
2.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学生对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理解。
五、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七、课后作业(5分钟)
1.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
2.查阅资料: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抗生素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教学双边互动环节:
1.教师与学生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2.学生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点,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教师与学生互动:在问答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创新: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抗生素作用机制。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抗生素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讲授新课: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讲解抗生素作用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