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受精作用的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docx
2.1.2受精作用的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受精作用。这是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中关于生殖与发育的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受精的过程、受精卵的发育以及胚胎移植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之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紧密相关,如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通过回顾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受精作用,学生能够建立对生物体生殖过程的基本认识,培养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将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增强对生命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较高。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对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生殖与发育这一复杂且微观的生物学领域,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在知识层面,部分学生可能对受精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他们对减数分裂、细胞分裂等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节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方面。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如课堂纪律、参与度和学习态度等。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通过设计启发式问题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面对生物学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受精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受精作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3.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受精过程中的细胞变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受精作用的动画和图像,直观地呈现复杂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使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互动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课后练习和讨论题,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交流。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提供受精作用的视频讲解和图文资料,要求学生预习并标记出关键步骤。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受精作用,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受精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分子参与?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在线问卷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受精作用的基本过程。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受精作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受精作用在实际生物体中的应用案例,如植物的有性繁殖,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结合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讨论受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预习心得,共同解决讨论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受精作用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