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章节内容为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主要包括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华文明四个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明成就和衰落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全球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感知,理解古代文明在不同地区的产生与发展。
2.增强学生对历史解释能力,分析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4.增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所了解,但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具体历史细节和特点掌握程度不一。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话题普遍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分析能力较强,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更偏向于记忆和复述。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感到陌生,难以建立起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此外,分析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时,学生可能面临抽象思维与具体事实的结合难题,需要教师引导和辅助。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以方便课堂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地图、时间轴等,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古代文明的分布和发展。
3.教学视频:选取与古代文明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教室布置: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资源,布置分组讨论区,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哪些古代文明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二、新课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探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了解其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新课讲授
1.古埃及文明
a.教师展示古埃及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b.教师讲解古埃及文明的历史背景,包括尼罗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c.教师展示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金字塔、法老制度等,引导学生了解其文明特点。
d.学生讨论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对艺术、建筑、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贡献。
2.巴比伦文明
a.教师展示巴比伦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b.教师讲解巴比伦文明的历史背景,包括两河流域的地理优势、苏美尔人的发明等。
c.教师展示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汉谟拉比法典、巴别塔等,引导学生了解其文明特点。
d.学生讨论巴比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对法律、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3.印度文明
a.教师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b.教师讲解印度文明的历史背景,包括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印度教的起源等。
c.教师展示印度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佛教、印度哲学等,引导学生了解其文明特点。
d.学生讨论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对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4.中华文明
a.教师展示中华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b.教师讲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包括黄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华夏族的起源等。
c.教师展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儒家思想、汉字等,引导学生了解其文明特点。
d.学生讨论中华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对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贡献。
四、课堂活动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了解和认识。
2.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特点。
2.教师强调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六、作业布置
1.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了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具体历史事件。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1.古代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
a.古埃及文明
b.巴比伦文明
c.印度文明
d.中华文明
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