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离太阳最近的树》优质课件.ppt

发布:2019-01-03约2.23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情境导入 阿里地区幅员辽阔,占地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全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500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展示目标 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红柳树 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主要作品 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结构脉络 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把握情感 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品读鉴赏 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问题。 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 丰富而深刻思想。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的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红柳的伟大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红柳所蕴含丰富的能量和它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红柳的根系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叙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她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文章中叙述部分与描写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唯一的绿,“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显得无足轻重,尽显人类的可悲。课文对红柳内在力量的关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用的工具与先进,其悲剧效果强。文章正是通过描写,使读者体味到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所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树木被砍伐 森林被破坏 土壤沙漠化 沙尘暴席卷大地 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城市不见蓝天。 江西永平铜矿污染触目惊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