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doc

发布:2018-09-19约3.0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优质课教案 授课教师: PAGE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5 页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科 目 语 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0年5月25日 授课类型 探究型教学法 授课班级 10C 授课形式 多媒体教学 课 题:《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材 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基础版)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方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 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环境破坏的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 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 准备 收集课件元素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教 学 过 程 课堂组织: 1分钟 考勤,组织学生预习课程。 2.导入新课: 2 分钟 面对冰雪、面对高寒,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生命红柳始终是微笑着昂然挺立。然而本应与雪域永存的它为何惨遭灭顶之灾?在人类的屠刀硝烟侵略下,它又是怎样的铁骨铮铮?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揭开这些谜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3.讲授新课:35分钟 一、作者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代表作《红处方》《预约死亡》《血玲珑》等 (多媒体演示) 二、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段,感受红柳形象。(赞歌) 1、红柳的外在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高原的精灵。 (多媒体演示) 明确: 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红柳的贡献及其内在力量 (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 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多媒体演示)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教 学 过 程 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悲歌)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 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多媒体演示) 四、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明确: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关键词(特点) 作用 队伍 浩浩荡荡 衬托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工具 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漫长 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 (多媒体演示) 五、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原话? 明确:(文中7-9段)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多媒体演示) 六、你觉得司务长算的这笔“帐”划算不划算?为什么? 明确:(从长远利益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