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解析.pdf

发布:2017-05-18约1.08万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年 3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MaT.20l3 第28卷 第3期 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 Vo1.28 No.3 【历史研究】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解析 苏 鹏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 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集藏书、祭祀、教学与研究于一体,发端于唐,历经宋、元、明的发展洗 礼,最终消失于清末。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受过理学的融合、官学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乃至政 治、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书院;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3)03—0132—04 收稿 日期:2012—10—17 基金项 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 目(12YKZ013) 作者简介:苏鹏 (1983一),女 ,山西运城人 ,渭南师范学院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始于唐中 书院在藏书、校书的基础上,增设了咨询、顾问、侍 叶贞元年间 (785_805),勃兴于宋元,变革于明 读、侍讲等职能。用于朝廷刊辑经籍、校理图书、征 清,清末书院改为学堂,退出历史舞台。书院作为 储贤才、侍读侍讲、承 旨筹策、撰述待制、辨别邦国 一 种私学教育机构,是对先秦私学、两汉精舍的继 大典、以质史籍疑义而备顾问应对。|lJ1此时的书 承与衍生。书院集藏书、祭祀、教学与研究于一体, 院,并非通常意义上以聚徒讲学为主要教学活动的 其发展受到官学与禅林的影响,历经千年风雨,推 私学教育机构,亦非 “士子肄业之所”I2。。其动机 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堪为中 和目的重在彰显唐代统治者崇儒问道的精神和功 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之奇观。 德,意在弘扬其以古鉴今、增强统治的决心和善举。 一 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推广,使书籍的数量 、 书院之起源——以藏书、修书为主, 大增。唐中叶以后,除官方藏书外,民间或私家藏 兼以侍读侍讲的唐代官学机构 书之所也随之涌现。至五代时期,干戈兴,学校废,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官府。据 《旧唐志 ·职官 士人疾世远去,隐居山林读书讲学,创学馆、建学堂 志》记载:开元五年 (717),唐玄宗在东都洛阳正式 以延四方之士。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商丘的应天 下令部署,在东都乾元殿东廊下,分经、史、子、集四 府书院与洛阳的龙门书院,以及江西宜丰的留张书 部校写内库图书,并广采天下异本,传写、收藏,称 院、永修的云阳书院、吉安的光禄书院、泰和的匡山 为乾元院,设校订官四名。 《新唐书 ·百官志》记 书院、奉新的华林书院等均建于五代时期。至此, 载:次年,开元六年,乾元殿改称丽正修书院,专设 作为私人聚徒讲书的书院教育,其 “士子肄业之 检校官,改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继续从事搜书、 所 ”的职能已初见端倪。其规模虽小,亦不甚稳 校书编 目、编纂书籍等工作。同时,增设了文学直 定,然其为宋代以后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与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官以及丽正院修书学士。 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旧唐书 ·玄宗本纪》:开元十三年 (725),玄宗下 二、书院的发展——集藏书、祭祀、教学 令将丽正修书院改称集贤殿书院,又名集贤书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