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正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大意。
2、 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意和词意,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意和词意。
2、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谈话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有谁还记得呢?(出
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在这首诗中,杜甫在感
叹什么?(国破家亡)
是啊,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
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在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痛心流泪。这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了他人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
2.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
二、初读感知。 1、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诗人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
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得怎样?(师随机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后三字稍缓一些。)(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 )
师范读。读完后,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4、齐读。5、谁来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 )
6、看来,同学们把诗意真的读明白了。诗人盼了八年,终于盼到了这样到好消息,自然很高兴,你从诗中的那个词感受到诗人高兴的心情?(板书:喜欲狂)“喜欲狂”你怎么理解的? 三、细读悟情。 啊,怎不能让诗人欣喜若狂呢!请同学们再好好默读这首诗,想一想:
1、作者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
2、你从诗歌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 (1)学生自品诗句。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去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八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课件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这是老师摘录的杜甫这两首诗中的部分诗句,请你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破茅草屋的秋夜里,杜甫辗转难眠;在战火连续不断的日子里,杜甫苦盼家书。)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八年呀!八年, 28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杜甫回想这8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也是喜悦的泪,一切的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师: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谁能把他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读出来?(请生读,评,再读)这种喜在诗中字字流露,你还能找到吗? A、“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读)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师补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C、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出示地图,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