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doc

发布:2018-10-12约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 村居》 【设计理念】 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1、师生、生生的互动。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3、面向全体,异质教学。4、针对个体,同质活动。 【教学内容】 《清平乐 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温馨、淳朴,自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学习小组的建构】 本课的学习小组先采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再采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根据各项语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强弱进行组合。本班共有24人,分为6组,每组4人,分别为1,2,3,4号。把1、2、3、4号同学,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中1、2、3、4号同学作为学习伙伴,其中1号为本小组组长,语文阅读,书写等综合能力较强,2号为本小组中相对较弱的同学,3,4号属于中等水平。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所有1号的同学座位一组,所有2号的同学也作为一组,所有3号一组,所有4号一组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 金秋 烟波 水乡 芦苇 菱藕 荷塘 夕阳 归舟 渔歌 枫叶 灯火 月光 请每个小组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读准生字。 (教师给合作认真的小组发奖励品:“花”,希望能通过鼓励使他们对韵文有感性的认识。) 2、师:请每一小组里的2号同学起立,边读边想象,读出其中的韵味。 (学习过的词串,交给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读,增强他们的自信。) 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4师:看到村居你们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 1号、2号、3号、4号同学合作讨论,进行汇报。 (教师特别关注1号组长在小组中示范和指挥作用。给指挥得当的同学发奖励品:“花”。) 每小组1号组长进行总结汇报: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小河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在小组里按顺序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其他同学认真去听,正音。 生读。 2、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你们小组有谁什么字音读错了吗?来给我们提醒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3、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 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师:请每小组的3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再请每小组的4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4、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每组组长总结汇报。 师:你看到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