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初探..doc

发布:2017-01-08约2.6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 2005年秋季已经实施。此次课程标准的颁布代表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走向成熟。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主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将内在理念向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些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本人在信息技术新课标下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提供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 应对措施 一、我对新课标的认识 1、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从国际形势来看,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国普遍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在2000年普通小学的学前班的孩子都开始接触电脑。 所以,信息时代需要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便于更好的适应这个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总 目 标 | | 提 升 信 息 素 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素养 (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方式 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实施,首先体现在课程基本框架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另外,课程名称《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教学内容:模块制;教学和评价方式:“任务驱动”。     选修2+(x)个学分 必修2个学分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的获取 信息加工与表达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与社会 算法与程序设计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算法例举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多媒体信息表达 网络技术应用 因特网应用 网络技术基础 网站设计与评价 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数据库建立使用与维护 数据库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初步 知识及其表达 推理与专家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 二、新课标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方法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新课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