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采收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材采收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提高中药材质量。方法:实际调查、查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结论:提高中药材质量必须从采收、加工环节抓起。
【关键词】中药材;采收;加工;质量;影响
中药材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从而也影响到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药材来源、产地、栽培年限、采收季节、产地加工、炮制方法和贮藏等。本文就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
1 采收
中药材品种多、产地广、药用部位不同,因而采收季节也不同,要保证临床疗效,必须了解其生长特性、生长环境、生长年限、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规律、合理适时采收。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质量。“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谚语说明了适时采收中药材的重要性。
1.1 根及根茎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要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初春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此时根及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大黄、黄连、怀牛膝、党参、天麻等。丹参在第四季度收获,其丹参酮及次甲丹参醌含量较其它季节收获高2-3倍[1]。但有些中药材其地上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初夏或夏季采收,如夏天无、延胡索、浙贝母、半夏、太子参、山慈菇等。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生长期采收,对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质量影响较大。桔梗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期间采收最佳,以便得到高产量和总皂苷含量高的药材[2]。甘草在开花前采收,甘草苷含量达10%,若已开花则含量降为3.0-4.5%[3]。白术中挥发油含量二年生者明显高于一年生,分别为0.94ml/100g和0.44ml/100g;黄连小檗碱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以6年生者最佳[4]。
1.2 叶类药材
叶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大青叶,艾叶等。也有在秋季经霜打落时采收,如桑叶、枇杷叶。研究表明桑叶最佳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经初霜后,这时桑叶中芦丁及绿原酸含量相对较高[5]。有的药材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其有效成分含量也不同,如薄荷,在开花盛期挥发油的含量较多,而且以连续晴数天后每天于朝露干后至下午两点采集的叶挥发油含量为最高,而在阴雨2-3天采收,挥发油含量降低3/4[6]。
1.3 花类药材
花类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也相应的会减少。如金银花、辛荑、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但也不宜过早,过早则花未形成,气味不足。其它花类又不是尽要求在含苞时采收,如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则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而且要求在早晨露水未干,太阳未升高时进行采摘;菊花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
1.4 全草类药材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期采收。如益母草、仙鹤草、荆芥、香薷、泽兰等。青蒿如作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料,青蒿素的含量8月前随生长采收期的延长逐渐增高,8月后逐渐降低,应于8月份花开前盛叶期采收为佳[7]。垂盆草秋季采收的对肝炎有治疗作用,而春天采的则无疗效,这是因为从4月到10月才含有效成分盆垂草苷0.1-0.2%,而春季则无[8]。广藿香在12月份采收,其有效成分广藿香酮的含量达到最高值[9]。
1.5 果实种子类药材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薏苡仁、花椒等;有的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如枳实、青皮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另外浆果,如枸杞、女贞子的采收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山楂等;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小茴香、牵牛子等,则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收。
1.6 茎木类药材
茎木类一般在秋冬季节采收,如关木通、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有些须在春、秋季采收嫩枝,如桑枝、桂枝、钩藤等。
1.7 根皮及树皮类药材
根皮通常在秋冬季节植物枯萎时采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桑白皮等;树皮一般在春、夏季采收,此时皮部养分及液汁增多,皮部与木部易剥离,如黄柏、秦皮、杜仲、合欢皮等。少数树皮类药材于秋、冬采收,如肉桂、川楝皮等,肉桂在9至10月间采收,质重、肉厚、香气浓、质量佳;川楝皮冬季采收,有效成分川楝素含量最高[10]。
2 产地加工
大凡中药材在采收后,一般都须进行产地加工,如洗刷、去除非药用部分,蒸煮烫、切制、晾晒等。产地加工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