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管理会计第三节 本量利分析.ppt

发布:2017-06-02约1.27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一)本-量-利分析的含义 Cost – volume - profit 在成本性态划分的基础上,就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的分析 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或图形揭示售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及利润等有关因素之间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一)本-量-利分析的含义 意义在于: 企业运营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取得利润,而利润是售价、销量、成本及销售组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量利分析就是研究这些因素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内部规律,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如项目决策、利润规划、预算编制、经营决策的制定等。以便优化管理者的决策管理与控制。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成本按性态划分且采用变动成本法假设 2、相关范围假设 期间假设 业务量假设 3、模型线性假设: 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假设 销售收入销量呈完全线性假设 4、产销平衡假设 5、品种结构假设 多品种生产企业,各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6、营业利润假设 实践中往往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基本假设。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涉及因素: ——售价 SP ——单位变动成本 VC ——产销量 V ——固定成本总额 FC ——目标利润 P 基本方程式 目标利润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售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总额 P=SP×V-(VC×V+FC) =(SP-VC) ×V-FC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注意:变动成本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和变动消管费用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例题1: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2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12元/件,固定成本总额为48 000元。若计划期内预计生产销售该产品8 000件,则目标利润为? P=20×8 000-12×8 000-48 000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四)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 (一)贡献毛益 —— Contribution margin 、 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CM=SP-VC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TCM=SP×V-VC×V =(SP-VC)×V =CM×V (二)贡献毛益率(CMR) 概念:贡献毛益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贡献毛益占产品单价的百分比。 意义:每一元销售收入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份额。 公式: 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 =单位贡献毛益/单价×100% CMR=TCM/(SP×V)×100% =CM/SP×100%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四)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四)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 (三)变动成本率 概念:变动成本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变动成本与单价百分比。 意义:每一元销售收入所耗用的变动成本份额。 公式: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 与贡献毛益率(CMR) 关系: CMR=1-变动成本率 变动成本率=1-CMR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四)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 (四)贡献毛益与CVP分析 目标利润 =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盈利 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亏损 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保本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四)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 单位贡献毛益、贡献毛益总额、边际贡献率都是越大越好的正指标。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特定产品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大小,必须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变动成本率是个越小越好的反指标,当产品变动成本率高时,边际贡献率则低,创利能力小;反之,当产品变动成本率低时,边际贡献率则高,创利能力大。 第一节 本-量-利关系 (四)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