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哈尔滨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哈尔滨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规划范围: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及哈尔滨八区十一县市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目标:
到2015年,把哈尔滨初步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的现代大都市。
优化空间城市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调整产业结构和功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保护历史风貌、体现文化特色,建设魅力城市
改造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城市
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城乡融合城市
人口规模:2015年,哈尔滨市域人口达到1100万人,城镇人口66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0%。2015年哈尔滨市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446万人。用地规模:?2015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6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5.52平方米。?重点建设地区:沿江地区;江北地区;哈南地区;城市中部
重点产业发展区:加快中心城区产业搬迁改造和新型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整合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支持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打造“ 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空间格局,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全省、联通国内外的大物流、大流通体系。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重点发展居住区域: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重点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关注弱势群体,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达到建设部小康住宅的标准。基本完成城区成片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并举,大力发展松北、哈南、群力、哈西等新区。
重点发展公共设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导向,以惠民性公益设施建设为重点。着重配套建设松北、群力、哈西和哈南等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完善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城市中心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型文化、体育、教育科研设施,并通过医疗、社会福利设施网络的建设加强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进而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打造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重点发展生态绿化区域:结合城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园林绿化建设以松花江为纲,打造具有北国风光特色的“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整体性保护哈尔滨历史城区的历史环境及风貌特色为保护核心,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城区内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整治计划,制定并完善相关保护措施和法规政策,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全面提高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品质,以保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城市交通设施:发展轨道交通,完善公交体系,强化公共交通优先,完善公交场站和停车场配置,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结合新区开发,加快新区路网建设的同时通过建设大运量公交线路加强新区与主城区公共交通联系;提高越江交通通行能力;重点建设哈齐、哈牡、哈佳铁路、哈尔滨西客站、轨道1 、2、3号线、三环路、三环路西江桥与滨北桥等两条越江通道;30余条城市快速路与主次干道和150余条次干道与支路、推进BRT网络建设。
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立哈尔滨市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应对各类城市灾害的综合能力,从系统设置、用地布局、工程标准、运行管理、应急措施等方面作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及救治措施。
城乡一体化建设:根据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未来经济布局,建立以十字型交通干线为骨架组成“一心四带三圈层”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哈尔滨市和双城、尚志、五常、宾县4个卫星城镇为建设重点,玉泉、小岭、方正等34个重点镇为辅助,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发展体系,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重点推进哈尔滨市“退二进三”,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合理推进村镇产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