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导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下 学科:语文 编号:bnj-s-yw21(2)
主备人:夏才兰 审核(签字): 审批(签字):
课题:《与朱元思书》 课型:新授课 审批时间: 年 月 日
导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4.背诵课文。
导学重点
1.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导学难点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知识链接
1.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彰(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他的诗文多写山水景物,写景清丽,构思新奇,当时被认为“清拔有古气”,时人多效法他,谓之“吴均体”。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关于文章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辞藻、声律、对偶。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lì) 经纶(lún)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2)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朝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吴朝请集》。
(3)解释词义。
①风烟俱尽(全,都) ②从流飘荡(顺着)
③一百许里(大约) ④水皆缥碧(青白色)
⑤直视无碍(阻碍) ⑥急湍甚箭(急流)
⑦皆生寒树(耐寒的树) ⑧负势竞上(凭依)
⑨互相轩邈(作动词,比高远) ⑩争高直指(向)
千转不穷(同“啭”,鸟鸣声) 鸢飞戾天(至)
望峰息心(平息) 经纶事务(筹划、治理)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横柯上蔽(树枝)
在昼犹昏(白天) 疏条交映(掩映)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诵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导学过程(课前播放《平湖秋月》)
一、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教师: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教师: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 第一段:作者笔下的富春江的美景有什么特点,请用“”线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并作好批注。 第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