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制度的基本理论.pdf

发布:2017-09-17约1.64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讲 制度的基本理论 (2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制度形成和功能,制度需求和供给等基本理论, 通过该章的学习, 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制度的含义和构成以及对制度功能的界定,了解制度需 求和供给的定义,影响制度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理论,并学习用运这些理 论分析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和制度的形成 一、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1、制度的含义 (1)新旧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含义的界定 在众多经济学流派的经济学家中,真正从最一般意义上讨论过制度含义的主要是旧制度 经济学家凡勃伦、康芒斯和新制度经济学家舒尔茨、诺思等。 在他们看来,所谓制度,无非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 (2 )组织是不是制度 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肯定的观点和否定的观点。 持肯定观点的主要代表有:康芒斯,舒尔茨和拉坦等。拉坦则明确指出:“制度概念包 括组织的含义。 持否定观点的主要是诺思、柯武刚和布罗姆利等。诺思明确指出,要将制度与组织区分 开来。组织是在基础规则即制度约束下,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创立的个人团体。 我们的观点 组织不是制度。承认组织内部存在组织制度,但不能把各种组织机构本身看作制度。这 就是说, 在制度的外延中,不包括各种具体的组织和机构。 (3 )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 所谓制度安排,按照林毅夫的解释, 就是管束特定行动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例如,专 利制度就是一种保护发明创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一套行为规则和制度安排。 所谓制度结构,指的是某一特定对象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两点需要强 调: 第一,任何制度结构中的不同制度安排并非是等价的,其地位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有 些制度是根本性的,另一些是非根本性的;有些制度处于核心地位,有些则处于辅助地位。 第二,制度结构不能看作是不同制度安排的数量构成。 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的运作结果,而是取决于制度结构中制度 安排间的藕合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均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 数。 诺思说:“应该认识到任何社会、 经济或政治体制都是由人构建的,并且这种结构在我 们所处的这个有序社会里,具有人为的功能。这个结构是规则、惯例、习俗和行为信念的复 杂混合物,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日常的行为选择方式,并决定了我们达到预期目标的路 径。……我们必须发展制度理论,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不是处于由市场参与者参与其 中的制度结构之中。…… “ 2. 制度的类型 1 (1)制度的不同分类 第一种划分:按制度对人的约束是正式或非正式划分。 诺思将制度分为正式约束(或制度)与非正式约束(或制度)两种类型。 他明确指出:制度 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 组成。这种制度分类是以制度约束人的方式的不同,即制度对人的约束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 的这一标准做出的区分。 这一分类方法为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 第二种划分:按制度的社会意义划分。 卢瑟福在他的《经济学中的制度》一书中也对制度进行了分类。他分类的标准主要是这 一制度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根据这一标准,他把制度分为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个人 规则和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社会规则。 个人规则包括习惯和常规、道德规则。 社会规则包括惯例、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 第三种划分:按制度的重要性程度划分。 诺思1971 年从制度的重要性程度的差别将制度分成“基础性制度安排”和“第二级制 度安排”。 黄少安1995 年根据每一种制度在整个制度结构中的重要程度将经济制度分为三个层次 和类型: 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 第二层次是产权制度; 第三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袁庆明2003 年把社会经济制度分为根本性制度、重大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三种类型。 根本性制度指的是决定一个社会根本性质的制度,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重大性制度从其层次来看要低于根本性制度,但比辅助性制度的层次要高。它的变迁常 使一个社会在根本性质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