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 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 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 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
??
2、动手操作,自主探 “ 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 “×” 图?? )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 1: 7+7+7+7+7
学生 2: 4+4+4+4+4+4
学生 3: 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
15 个 3。
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
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2:都是加法。
3:都有好几个加号。
。
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 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
30
个 2 相
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
100 个
3 相加,
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
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 1:用合并加数 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 2: 3+3+3=9, 9+9+9+9+9
小组 3: 15 个 3 相加
小组 4:用乘法 15×3
师说: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
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 15×3 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
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学生 1:真的很简便!
学生 2:这个 “×” 是什么?
学生 3: 15 哪里来, 3 哪里来?
学生 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 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
4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5、谈收获: ??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 摆小棒 ” 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通过 “ 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 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
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最后把课前插图
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 “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 乘法的初步认识 ” 这一学习内容, 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
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 “ 乘法 ” 的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 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
已有的学习经验 “ 借助直观、 展示过程、 启迪思维 ” 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
步形成 “ 乘法 ” 的概念的教学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 乘法 ” ,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
课的教学, 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
知识, 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