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精选.ppt

发布:2017-06-03约4.21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手足口病 潜伏期 2-7天 医学观察内容 注意观察幼儿精神状况, 口腔粘膜、手足掌部有无散在疱疹 医学观察期   7-10天 返园条件 幼儿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一周(不少于发病后2周)并取得有关诊疗单位证明。 2015年辖区内托幼机构散发传染病分析 近两年嘉定区手足口病发病日期分布 5、菌痢 菌痢是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1、消化道(通过粪—食物—手—口传播) 2、蝇媒传播:苍蝇是痢疾的传播途径之一。 易感人群 人对此普遍易感 好发季节 夏秋季多发,以儿童发病较多 菌痢 潜伏期 1-7天 医学观察内容 注意观察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以及有无果冻样大便 医学观察期 7天 返园条件 急性期症状消失后,第5、7天粪检阴性后解除隔离,并取得有关诊疗单位证明。 6 诺如病毒—临床特征--1 潜伏期 多在24~48h,少数在18~72h。 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 幼儿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有胃肠型感冒之称。 此外,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 临床特征--2 自限性疾病,症状轻,病后没有后遗症; 病程:一般1-3天,年幼、年老及住院人群病程可至4-6天;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同型病毒抗体保护可维持8周至6个月,可反复感染。 传染源 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患者 病毒可以在粪便和呕吐物发现,潜伏期末有传染性 感染后在粪便中检出病毒时间平均持续4周,感染后2-5天病毒量最高 隐性感染者 30%的人感染后没有症状,但可以排出病毒,也具有传染性 诺如病毒的传染性极强-18个病毒可以导致感染 在排毒高峰期,每克粪便含有50亿个感染剂量 诺如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 粪口传播 人-人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气溶胶)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牡蛎、冰、鸡蛋、色拉及水等最常引起暴发性胃肠炎流行。生吃贝类食物是导致类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暴发流行的最常见原因。 通过污染水源可以引起社区大暴发 可由患者周围的人吸入含病毒的微粒(患者排出的呕吐物在空气中蒸发)而传播 在一次暴发中可以有多种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均易感,具有症状较轻、自限性、易引起暴发和冬春季多发等特点。 护理院、医院、学校、托幼机构常发生暴发 预防 落实晨检和全日健康巡查,做好因病缺勤缺课网络直报和原因追查 加强校内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加强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的过程管理,做好餐具清洗、消毒和保洁工作。 应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设备,督促幼儿勤洗手、正确洗手,强调用流动水洗手 落实好教室、食堂、厕所等重点公共场所和环境的预防性消毒(高度公共接触的部位:水龙头、门把手、走道扶手等)。 加强厕所的通风,厕所大门尽量敞开。 * * 特殊时期,需要您教导孩子正确洗手 搓手七步骤 控制 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 学校应巩固完善“疫情报告人”制度,一旦发现学校出现传染病疫情和等,按照要求及时报告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 同一学校、幼儿园3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的, 同一班级,1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 一旦呕吐腹泻情况,应注意: 1、切忌马上用拖把清理。有案例表明,由于没有按要求消毒而直接用拖把清理,产生的气溶胶将加速诺如病毒扩散,形成拖到哪里感染到哪里的现象。 2、应及时掩闭覆盖,并严格掌握时间和浓度。应先使用蘸有浓度为15000mg/L(60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布,或卫生纸覆盖在呕吐物上,作用30min后;将覆盖物包裹呕吐物一起丢弃到待进一步消毒的容器中。 3、从外向里擦拭消毒。以呕吐物为中心,从外围2m处,由外向内采用蘸有浓度为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擦拭各类污染场所和物体表面,如桌椅、墙面及地面等,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清洗;本措施可以与上述有关呕吐物处理同时进行。 如患者呕吐于洗手盆中,则以洗手盆为中心,从外围1m处,由外向内采用蘸有浓度为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擦拭各类物体表面,如水池、水龙头、墙面及地面,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清洗。 三、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 ★发生传染病后的处理 1. 控制传染源 做到三个及时: 及时隔离、治疗、报告 了解幼儿的治疗与疾病的转归情况; 熟知各类传染病的隔离期限(返园条件),把好返园关。 2. 切断传播途径 终末消毒。 按“发生传染病后的消毒要求”进行消毒。 有专用消毒间,检疫班内的餐具、毛巾需与其他班级分开放置、分开消毒。 玩具在全部消毒的基础上,可以分批投放、分批消毒。 3. 保护易感儿 设立检疫班,确定检疫日期(医学观察期)。如有新病例出现应从最后一例算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