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5地球_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5、地球
教学目标
1.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说出地球的形状。
2.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
3.能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4.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5.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时经历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
1.能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平时观察吗?会观察?现在想要知道外面树上一片叶子的形状,你怎样观察?(近距离)
想要知道一棵树的形状,你怎样观察?(远距离)
想要知道这幢教学楼的形状,你怎样观察?(更远距离)
想要知道江阴版图的形状,你怎样观察?更高更远
……
2、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物体越大,要离得越远,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物体越小,要离得越近,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从平时的观察谈话入手,学生容易被带入学习情境,同时了解认识物体形状需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观察距离,同时为后面学习认识地球形状做好相应的铺垫。
二、了解现代对地球形状的研究和认识。
1、那地球是什么形状?用什么方法?(远距离、卫星观察地球)
2、介绍:在航天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利用航天技术,在太空中观察地球。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
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紧接着神6、神7……神舟11、12号相继发射,神舟13、14号再问苍穹,神舟15计划2022年发射,并与出征的天宫号号对接成功。当然还有嫦娥号成功登月,人们在太空、月球看到了地球的形状。我们一起看一下
3、图片、视频展示地球画面
4、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是什么形状?(球体)
5、小结:多么美丽的地球啊,科技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认识地球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现代认识地球形状及其方法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了解我国航天史的发展过程,知道任何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
三、了解过去对地球形状的研究和认识。
1、在没有航天技术的时代里,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学生思考,交流)
2、(阅读材料)下面请每位同学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来了解以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3、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天圆地方说”“象龟说”等
①最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观点是什么?(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理解“天圆地方”吗?你生活在地球上也十几年了,你有过跟古人一样的感受?
③介绍其他观点
④小结:由于视野的局限,人们都是通过普通的五官感知我们生活的家园,猜想地球是什么形状。“天圆地方”虽然没有今天的精确认识,但已经孕育了最原始的宇宙观。
(2)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紧接着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地球,如何推测地球的形状?
A:船进港出港
①亲眼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吗?(图片)最远处你能看见什么?推测下,进港先看见什么?出港先看不见什么?
②模拟帆船进出港实验
讲解:在用桌面模拟海平面,观察由远及近的航船,看看有什么不同。用弧面模拟海平面,观察由远及近的航船。
模拟帆船进出港实验要求:操作员和观察者方向相对,观察体会;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和方向,不要太快,观察者要注意视线角度;从观察到的现象思考推测地球是什么形状。
③学生活动
④交流小结: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⑤感受生活中的船只航行视频
B:张衡的“浑天说”
①介绍:张衡的“浑天说”。根据观察日月星辰等天体现象,发明了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
C:月食说
①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②通过看月亮的边缘推理说地球是球状,是不是有道理?
③模拟月食活动
④小结:看来只有球体或近似球体的物体投射的影子才是弧形的,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猜想是十分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