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空洞样病灶的CT诊断精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病理上空洞是病变坏死后其液化的成分经支气管排出并引入空气而形成。病变内未引入气体者不属于空洞,而称为坏死或脓肿。对于肿瘤性病变,病灶的中心部位为肿瘤组织的坏死、液化,病变与外界相通后,可合并感染。 对于炎性疾病空洞在肺化脓病灶或结核干酪病变液化后形成。空洞的壁保留着原有病变的病理特征。 空洞根据其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空洞,根据形态分为肺内空洞和肺叶或肺段实变内的空洞。 偶尔,癌性空洞也表现为似囊肿状的薄壁空洞,如有壁结节,则高度提示为恶性病变。病人多无症状,支气管镜也不易到达病变处,诊断靠痰细胞学检查和针吸活检。在放射治疗后的肺癌中可出现不规则小空洞。 当上叶有不规则大空洞、下叶有多发性边缘模糊的致密影时,强烈提示为结核性空洞。在空洞与肺门之间有时可见管壁增厚的引流支气管,此点对于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特征性。 周围肺实质和邻近肺野常有支气管播散性病变,表现为小叶中心的结节或分支状影(“树芽征”),同时还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小叶间隔增厚等肺间质异常的表现。CT在发现实变病灶内的小空洞和支气管播散病灶上较胸片更有效,后者在HRCT上的典型表现为在下肺和对侧肺野内见到“树芽征”。 肺结核的空洞分为:(1)浸润干酪灶的空洞:为浸润病变内发生干酪性坏死后产生的空洞。洞壁较薄,主要由增生的结核性肉芽组织构成,内壁为较薄层的干酪性物质。(2)纤维干酪空洞及干酪空洞:为结核球或干酪病灶发生的空洞,洞壁有较厚的干酪层及较薄的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包膜。结核球的纤维包膜完整。 (3)纤维空洞:具有典型的干酪性坏死、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3层结构。纤维组织为空洞壁的主要成分,由于纤维组织的收缩与牵拉,空洞形态不规则。壁厚3—5mm,边缘光滑或不规则,空洞周围常有肉芽肿性肺实变、纤维化和钙化区。 ①吸人性肺脓肿:大部分肺脓肿为吸人性,由一种或多种厌氧菌所致,有的病人也可为喜氧菌所致。病变多位于肺的下垂部,下叶的基底段是最好发的部位。仰卧的病人可发生于下叶背段,侧卧者则可发生于上叶“腋段”。 每例吸人性肺脓肿的病人都要做支气管镜检查和痰查癌细胞以除外恶性肿瘤。当脓肿尚未和支气管相通而被引流时,在增强CI上表现为不增强的液化区,周围实变区则有增强。当脓肿和支气管相通而被引流后,实变内出现含气的空洞。 ②肺炎后肺脓肿:肺脓肿可发生于任何细菌性肺炎后,但以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为常见。多发生于衰弱、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这种肺炎常发生在医院中,并和吸人或来自其他部位的肺血行感染有关。任何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特别是突然发生大量浓臭痰时,要想到本病。本病的空洞多为单发,在严重的链球菌支气管肺炎中也可为多发性。 ③阻塞性肺脓肿:吸人异物后可导致阻塞性肺过度膨胀、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但较少发生肺脓肿。除肺癌外,支气管腺瘤、转移瘤、支气管结石、良性支气管腔内肿瘤、支气管狭窄和来自淋巴结肿大的支气管腔外压迫都偶可引起阻塞远处的肺脓肿。诊断大多要靠支气管镜检查。 ④阿米巴性肺脓肿:阿米巴性肺脓肿来自阿米巴肝脓肿的直接蔓延,故常位于右下叶,同时有胸腔积液或脓胸,但当病变穿过膈肌时形成的胸膜粘连可阻止胸膜的广泛受累。病变进入肺内后,在右下叶形成大片实变,不易发现脓肿,当出现气液平面后才能确定。咯巧克力痰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组织胞浆菌病(pulmonary histoplasmosis)也可出现慢性纤维空洞,大多位于尖段或肺的胸膜下区,也可发生在肺实变处,在CT上与结核性空洞很难区别。诊断大多取决于穿刺活检取材后的培养。 侵袭性肺曲菌病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中,其空洞可在一片或多片的肺实变中见到,内部可有霉菌球,此时多有较大范围的肺实变;血清学试验常为阴性,诊断也取决于针吸活检取材后的培养。在原已有空洞内的霉菌球代表曲菌在免疫功能正常病人中的非侵人性种植,CT表现为空洞内的不规则肿块,当霉菌球占有大部分空洞时,出现含气新月征,有较高的特征性,但此征也可见于包虫囊肿和空洞内有大血块时。 肺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可发生化脓性空洞,常同时有广泛的肺实变,下叶受累者较结核为多见,并多累及胸膜,胸壁窦道也不少见。诊断取决于在痰或窦道引流物中分离出致病菌。 肺癌发生空洞性肺转移者少见。转移性空洞形成的原因有多种说法,Dodd等认为可能与原发肿瘤本身的组织学类型有关,Fumitaka认为薄壁空洞是由于肿瘤细胞沿着原有的肺大泡或其他囊性结构生长而形成的,李铁一等则认为薄壁空洞系空洞内大部分坏死物排出后形成,或肿瘤结节先形成空洞,以后由肿瘤向心蔓延,在小支气管内起活瓣作用,使空洞壁逐渐扩大变薄而形成,而Uemure认为不规则或充气的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