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同翅目.ppt

发布:2017-09-23约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同翅目 Homoptera 1、 [经济意义] 同翅目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翅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蝉的鸣声悦耳动听,蜡蝉、角蝉的形态特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昆虫。 2、识别要点 体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同质同翅目,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 3、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 2、繁殖方式多样(两性生殖,孤雌生殖、胎生、卵生), 3.食性和危害: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刺吸,吸吮汁液,使之枯萎,变色,常有分泌物,虫体长霉,生菌,腐烂传染病毒病; 4.有多型现象:有性型,无性型;有翅型,无翅型;长翅型,短翅型; 5.共生性:蚜虫与蚂蚁共生,蚜虫为蚂蚁产生蜜露,而蚂蚁协助蚜虫迁移; 6.产卵方式:有产卵器,可划破寄主,埋入寄主产卵;造成作物茎杆风折,冻伤,(如大青叶蝉)。无产卵器(如蚜虫) ,卵多半裸露或用体毛分泌蜡质将其覆盖,多半产于表面。 4、分类与常见科概述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 即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和胸喙亚目 Sternorhyncha(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 头喙亚目Anchenorrhyncha 1.蜡蝉科Fulgoridae 中至大型;A、触角着生于复眼下方,3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形,鞭节成刚毛状;B、通常色彩美丽,固有“红羽衣”之称;C、前、后翅翅脉复杂,网状;D、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状;多数种类能分泌蜡;称为蜡蝉。 2.飞虱科Delphacidae 体小型,善跳跃,触角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个大型的端距; 距与刺的区别?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的区分; 本科有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传播病毒病,常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等 3.蝉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若虫的脱皮称“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蝉花”,均可入中药。本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有仅200种,常见的蚱蝉等。 识别要点 中到大型,翅透明;触角着生于复眼前方,刚毛状; 复眼大,单眼3个; 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雄虫腹基部有发音器,雌虫产卵器发达。 4.叶蝉科Cicadellidae 本科已知近20000种,我国已记载约1000种。该科昆虫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常见的有大青叶蝉等。 识别要点 体小型,外形似蝉; A、单眼2个; B、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C、遇刺激有横走习性; 5.沫蝉科Cercopidae 若虫一般隐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团泡沫中,既可防止干燥,又可避敌,故有吹泡虫或泡沫虫之称。一团泡沫中有1到多个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后,沫蝉即离开泡沫活泼地四处活动,成虫不形成泡沫。 识别要点 小到中型蝉类,外形似蝉,单眼2个,体中部外侧向外隆起。 A、后足胫节中部具1~2个粗刺,在胫节末端轮生小刺; B、若虫第7~8腹节两侧具腺体,分泌泡沫,将若虫置于其中,称为吹泡虫; C、成虫弹跳力强。 6.角蝉科Membracidae 世界已知约3000种,中国有近300种。 小到中型,形态奇特; A、前胸背板向两侧延长扩大成角状,有各种畸形延伸; B、单眼2个; C、卵产于植物细枝条内,卵呈双行排列。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7.木虱科Psyllidae 体小型,善跳跃,触角丝状,9~10节,着生于复眼前方,基部两节膨大,末节有长短不同的2条刚毛(分支);单眼3个,复眼色艳,有黑、红等颜色,喙3节,自前足基节间生出。前翅翅脉基部只有一基脉成两两分支;跗节2节,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 成虫、若虫均能分泌蜡质,;如梨木虱、桑木虱等。 8.蚜虫科Aphididae 体小型,柔软,触角6节,最末2节上有感觉孔 ,触角上的感觉器为圆形; 复眼一对,单眼3个,腹部第5腹节背面两侧有一对腹管,腹管分泌蜜露;尾节上具圆锥形尾片;有多形现象。常见如麦长管蚜,麦二叉蚜、菜缢管蚜等。 9、瘿绵蚜科Pemphigidae   腹管不明显或退化为盘状,尾片半月形。触角上的次生感觉孔为条状环绕触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