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行左心室辅助装置安置术后患者的护理》.doc
《1例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行左心室辅助装置安置术后患者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患者病情严重,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可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坏死,心脏功能受损。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肥厚,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直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力衰竭。
-瓣膜病: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使心脏负荷加重,长期可导致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在一定年龄后出现心力衰竭。
2.发病机制:
-心肌重塑:长期的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肌损伤,可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心肌重塑。心肌重塑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心肌重构加重,进一步恶化心脏功能。
-炎症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可损伤心肌细胞,促进心肌重塑。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2.乏力、疲倦: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组织供血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
3.水肿:可出现下肢水肿、腹水、胸水等,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引起的。
4.心悸:患者可感到心跳加快、心慌等不适。
5.其他:还可出现咳嗽、咳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限盐限水:控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避免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吸氧: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以改善缺氧症状。
2.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可促进水钠排泄,减轻水肿,降低心脏负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抑制RAAS系统,减轻心肌重塑,改善心脏功能。
-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多巴胺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3.左心室辅助装置安置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考虑行左心室辅助装置安置术。左心室辅助装置可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等待心脏移植或心脏功能恢复。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血红蛋白降低。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2.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等。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电解质紊乱常见于心力衰竭患者,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心肌酶谱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3.脑钠肽(BNP):BNP是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4.心脏超声: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大小、室壁厚度、瓣膜情况、心功能指标等。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超声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减弱、瓣膜反流、心功能降低等。
六、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与心力衰竭导致的肺淤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组织供血不足有关。
3.体液过多:与心力衰竭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
4.焦虑: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的不确定性有关。
5.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心律失常、装置故障等。
七、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的变化,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包括尿量、饮水量、输液量等,保持出入量平衡。
-观察左心室辅助装置的运行情况,如转速、流量、压力等,及时发现装置故障。
2.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吸痰。
-给予患者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