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作学习模式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作学习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课怎么上,谁都可以说出一二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许多人都在进行协作学习的探讨,我也来凑凑热闹,谈谈我所构想的 “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看能否和大家产生共鸣。
一、准备工作
1.1 分小组
协作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分组时一般每三人或四人分为一组,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完全由学生自由组合,可能有利于小组内的协作学习,但如果同组的成员学习基础都较差,协作学习将有一定的困难。第二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组织能力等,由教师先选定组长,再学生自由组合。既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尽量考虑每组在学习基础上均等,以利于整体教学。
1.2 学习笔记的书写
传统的学习笔记一般是记录学习的内容,不记录学习的过程,在协作学习中主要是记录学习的过程,书写格式如下表,书写内容和方法将在后面讲到。
编 号 时 间 地 点 主 题 小组搜集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教学过程(环节)
2.1 任务呈现与学法指导(时间5分钟左右)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往往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这个任务就是主题。要完成任务,可能要经过很多步骤,或者说分成几个小任务来完成,完成任务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做一定的提示与帮助,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不要拘泥于教材等等。这就是学法指导。任务呈现的方式有很多,实际上就是课堂的引入。一般来说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质疑等等,让学生对任务感兴趣,把完成任务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做,同时通过学法指导又使学生容易做。任务呈现后指导学生在学习笔记中“主题”栏内填写本节课的任务。
2.2 协作学习与完成任务(时间15分钟左右)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了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协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人独立学习而言的,且要以个人独立学习为基础。由于个人独立学习的差异,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生差异非常突出,所以协作学习显得特别重要。根据任务的多少或特点,协作学习可分为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也可以大家一起边讨论边完成任务,还可以先分工完成,后组合讨论各自的完成情况。不管是哪种协作学习方式,在前面学法指导时,就要给学生讲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学生在协作学习时,教师要巡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除了继续学法指导外,还要为下一步点评学生完成任务做准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在学习笔记“小组搜集信息”栏里记录好完成任务的主要过程或主要知识点,并注明信息的来源,为准备下一步汇报讨论的发言做准备。
2.3 汇报讨论与成果分享(时间15分钟左右)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和大小,大约在百分之七十的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间汇报讨论。汇报完成任务的主要过程或者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展示小组完成任务的成果,让大家分享。此时其他组可提出质疑,评价成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加以引导并及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讨论、成果做出评价,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应该达到本节课预想的教学目标,否则教师就要作必要的补充与讲解、示范等,包括出一定的习题,以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另外指导学生在学习笔记中“交流信息”栏内填写本组没有搜集到而其他组搜集到的信息以及教师补充的信息,强调的信息,同样注明信息的来源。
2.4 总结评比与运用拓展(时间5分钟左右)
一节课快要结束时,要给学生作一个总结,让学生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表扬完成得好的小组或学生,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另外对完成的任务提出思考,从哪些方面改进使任务完成得更好,或者要完成其他类似的任务该怎么办。
三、理论依据
3.1 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改变”呢?
3.11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叠加,不是传授与接受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任务呈现与学法指导”中教师不是以命令的方式给学生下任务,而是创设情境,让任务自动“浮出水面”,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任务,使学生乐意接受任务,进而努力去完成任务。在“协作学习与完成任务”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在讲台上等学生完成任务,应该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继续给个别学习小组或个别学生指导学习。同时还要收集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做准备,显然,在“汇报讨论与成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