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时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的领域和范畴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变化。相关的教育理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我们开始使用按新课程标思路编写的新教材。本人就使用新教材4年多来遇到的困惑、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做一深刻的剖析与阐述,力求加深对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新时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变化的理解。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激励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协作学习,小组交流,评价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老子曾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和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表述的意思却大相径庭。鱼名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是已经到手的猎物、对象,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就是“死”的知识!那么“授之以鱼”也就是直接给你课本上的知识! 渔是动词,字面的解释就是获取鱼的过程,对信息技术而言就是一个从未知环境获取知识、搜集信息的过程!因此,传授“渔”的过程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旨!这句话所传达的理念正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思维、新理念,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方向。
在2004年颁布《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甄别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明显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本身集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内容更是涉及我们生活、学习和交流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要留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使用的教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后来是《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曾被人戏称为软件使用说明书。这是因为教材中罗列了多达20种软件和各自的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规定的任务完成一个一个规范的作业。并逐一讲述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完成教学。整个过程,教师机械的讲,学生机械的做,没有学生自己创作的环节,当然最后完成的作业是千篇一律。学生完成课程任务就是按照软件流程图操作而已,这样的教学培养出的是熟练的应用软件操作员。在IT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很多知识可能很快落伍、或者已经落伍。这样的教学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创造思维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产生的弊端显而易见。
2004年,信息技术更换了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记得当时第一次拿到新教材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仁都很惊讶。遍寻全书,几乎没有哪个章节对我们熟悉的软件做系统的介绍和讲解。对比从前的教材真可谓“脱胎换骨”,以往常见的“门户”软件—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的操作知识穿都插在单元内容的技术支持中。也就是说,软件的操作技能技巧不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了。取而带之的是一个个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促使学生学习,而且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在技术支持中也都是点到为止。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使用新教材来和我的学生们共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呢? 4年来,在与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有三点体会颇深,现提出供大家探讨:
一、使用“学习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习惯了“说明书”式讲解,乍一改变还真有点不适应。首先,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高中校,高一新生来自全市六区不同层次的兄弟学校。他们受教育的经历大不相同,有的从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具备良好的基础;对这部分同学,适应新教材、新课程应该没什么问题。可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经历却是课程开设不完整或者基础比较薄弱;让这些同学在教学单元中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似乎难度比较大。他们能掌握技术支持中这些软件吗?能顺利完成任务吗?能独立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吗?… …
从前的我们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再配合PPT幻灯片课件,往往是从每一个软件的菜单开始系统的讲解。可现在不行了,大篇幅讲解技术性的知识是不可以的。因为要把新教材涉及的各种软件详详细细的讲解一遍的话,细算下来,至少需要一百多课时,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制作传统的PPT课件帮助学生学习软件的技术性内容?也不行,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技能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话,对基础好的学生是在浪费时间。如何让不同起点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呢?为此我冥思苦想了很多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教程网站—金鹰教程,专门讲解动画制作,这个网站上提供了不同起点的教程,可供大家选择浏览。我深受启发,如果我把教材的技术支持扩展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