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概论 第二章_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原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经济效益原理 任何经济实践活动,都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劳动的消耗过程。所谓经济效益,是指所得与所失的比较,即: 经济效益 = 产出 / 投入 = 有用成果 / 劳动消耗与占用 经济效益 = 产出 – 投入 = 有用成果 – 劳动消耗与占用 一、经济效益原理 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活劳动是指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并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人的有目的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物化劳动是指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在生产使用前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被占用。 有用成果是指生产活动中消耗与占用劳动后创造出来的对社会有用的成果。 经济效益是输出的有效劳动成果与输入的全部劳动耗费之比。 二、经济效益的一般表达式 设: E—经济效益 V—有用劳动成果 C—劳动耗费 则可以有如下三种表示方法: (1)差额表示法:E=V-C 或 E=C-V (2)比率表示法:E=V/C 或 E=C/V (3)百分比表示法: V-C V-C E = ——— 或 E = ——— V C 四、经济经济效果的分类 (一)根据分析对象——微观/宏观经济效果 角度:企业/国家或地区 评价结果不一致:以国民经济评价为准 (二)根据受益对象——直接/间接经济效果 1、直接经济效果:项目自身直接产生并得到、项目系统直接创造。 2、间接经济效果:项目带来的自身之外的经济效果,即社会效果。 四、经济经济效果的分类 (三)根据货币计量难易——有形/无形经济效果 1、有形经济效果:能用货币计量 例如:利润; 2、无形经济效果:难以用货币计量 例如:改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劳动力素质、填补国内空白等。 五、影响经济效果的基本要素 (一)投入要素 1、投资 2、成本 (二)产出要素 1、产量、质量、品种 2、税金 3、利润 一、投资 (一)投资的概念 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得预期的收益而投入的资金或资本。即为了保证项目投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价值的总和。 (1)固定资产投资 (2)流动资产投资 (三)资产的分类 1、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单位价值、实物形态、折旧 例如:房屋建筑、机器设备、运输工具 固定资产的价值:原值、净值、残值、重估值 2、流动资产:使用期限、占用形态、周转速度、回收 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三)资产的分类 3、无形资产:使用期限、无实物形态、分期摊销 (1)可确指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专利权、 商标权、版权 对物产权——土地使用权 行为权利——专营权、租赁权、许可证 (2)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商誉 4、递延资产: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分期摊销的费用 如: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四)投资估算 1、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 (1)类比估算法 ①单位生产能力法: 式中: X1--类似项目的生产能力; X2--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 Y1--类似项目的投资额; Y2--拟建项目的投资额 Pf—物价修正系数 (1)类比估算法 ②规模指数法 式中: n --装置能力指数(一般取0.6) ③系数估算法 包括设备系数法、主体专业系数法、朗格系数法、比例估算法等。 (2)概算指标估算法 项目分解:先将构成固定资产投资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估算,分别估算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其他工程费用和预备费用。 各项目汇总:得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流动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 (1)类比估算法:类似项目、比例系数 (2)分项估算法:分项、汇总 二、成本 成本是指为获得商品和服务所支付的费用。 (一)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 包括: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 (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划分标准:成本与产量的关系 注意:单位成本与产量的关系 划分意义:项目盈亏分析、生产决策 例1 某企业生产A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15万件,现因市场销路问题只能生产10万件,销售价格为50元/件,全厂固定成本15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24元,则单位产品总成本39元。现有一客商提出以37元/件的价格再订购3万件,这样使生产能力达到13万件,问企业若接受订货是否会增加盈利? 例2 甲企业生产A、B两产品,每件生产时间都为4小时,每天各2件,财务成本及利润如下表,其中固定劳务按加工时间分摊每件各700元,其他间接费用(设备折旧、财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