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发布:2025-04-05约5.6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徽省铜陵一中、阜阳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这反映了唐代

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

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

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期间,更曾有儒学大师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论断,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但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这个时期当是: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3.以国家大法的方式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是

A.中英《联合声明》 B.中葡《联合声明》

C.《反分裂国家法》 D.中美《联合公报》

4.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5.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进展顺利 B.工业生产基础较差发展较慢

C.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高低相差十余倍

6.“该国际会议召开于20世纪50年代,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该解说词描述的会议当指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汪辜会谈 D.第26届联大

7.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8.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请为下列一组新闻图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

A.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 B.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C.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制度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9.某历史学家认为:“□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从小亚细亚的一块附庸领地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应该指的是

A.罗马帝国 B.蒙古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0.有学者说,“中国社会结构具有一种早熟的特征.但是在某一方面却缺乏任何早熟性”。从近代中国社会看,这里的“缺乏任何早熟性”的“某一方面”最可能指中国的

A.经济体制

B.教育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11.春秋时期,郑、陈、宋等诸侯国经常参与会盟。据《左传》记载,楚国就先后两次以土地和重赂求得郑国与之会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国争夺有利的战略地位 B.郑、陈、宋诸国实力相对较强

C.周王室努力缓和诸侯争霸 D.中原诸侯合纵连横不利于楚国

12.下表为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武器和刑罚统计情况(部分)。这反映出商朝

A.强制性权力已出现 B.对外征战十分频繁

C.实行严刑峻法统治 D.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材料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在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