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饮酒其六陶渊明鉴赏陶渊明的饮酒鉴赏.doc.docx

发布:2020-12-12约3.0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饮酒其六陶渊明鉴赏】陶渊明的饮酒鉴赏 他来,带来一阵阵菊香,带来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 选择归园,选择自然的那份恬适。下面是 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陶渊明《饮酒》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字词注释 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见:看见(读 ji àn),动词。 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 20 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 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是为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 前四句为一层, 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 ”,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 “结庐的人境 ”,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 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一个设问句 “问君何能尔 ”,然后自己回答 “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 地与他们没有纠缠。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 ”一词,反映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 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 “心远地自偏 ”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 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 的闲适心情, “悠然 ”二字用得很妙, 说明诗人所见所感, 非有意寻求, 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 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 “见 ”是无 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合成 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 ”。如果用 “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 去望,成 “有我之境 ”,就失去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 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 飞鸟结 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 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 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 而他则 “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来理解,“真意 ”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自己自然的天性, 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 “真意 ”的内 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饮酒》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 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 ”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附:诗人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 427 年),名渊明,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