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痔幻灯片.ppt

发布:2016-12-12约4.57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 辉 痔的基本概述    痔的概念 痔 是指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瘀血曲张,扩大形成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据痔的部位而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等。发作时有便血、疼痛、脱肛和坠胀等。 发生机制 中医学亦称为痔或痔疮。认为脏腑本虚、气血亏损是痔的发病基础,而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长期便秘、饮食不节、妇女妊娠等为诱因,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燥热内生,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古人在《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其发生机制为“因而饱食,经脉横解,肠僻为痔”。 病因学 痔的病因并不完全了解,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目前有下列几种学说: (一)肛垫下移学说  肛管血管垫是位于肛管和直肠的一种组织垫,简称“肛垫”,系出生后就存在的解剖现象。当肛垫松弛、肥大、出血或脱垂时,即产生痔的症状。   肛垫由3部分组成:①静脉,或称静脉窦;②结缔组织;③ Treitz肌,该肌是指介于肛门衬垫和肛管内括约肌之间的平滑肌,它具有固定肛垫的作用,当Treitz肌肥厚或断裂时,肛垫则脱垂。 (二)静脉曲张学说 从解剖上看,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而使静脉扩张,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浅、抵抗力低,末端直肠粘膜下组织又松弛,都有利于静脉扩张,若加上各种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如经常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及盆腔内巨大肿瘤等,都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扩张弯曲成痔。肛腺及肛周感染也可引起静脉周围炎,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成痔。 (三)感染学说 痢疾、肠道感染、寄生虫、肛瘘及肛门周围炎等,均可引起肛门直肠静脉充血、炎症,使静脉团扩张形成痔疮。 (四)遗传、地理及食物因素 遗传是否可致痔的发生,目前无确切证据,但痔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食物、排便习惯及环境有关。 痔病的分类 内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肛垫移位及病理性肥大包括血管丛扩张、纤维支持结构松弛、断裂。 混合痔: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 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融合 内痔的临床分度 I期: 便时出血无内痔脱出, 便后出血自行停止 II期: 便时出血伴内痔脱出, 便后可自行回纳 III期:便时出血伴内痔脱出, 需手助回纳 IV期:内痔永久脱出,无法回纳 痔疮的诊断 内痔的诊断,主要靠肛管直肠检查。首先做肛门视诊,用双手将肛门向两侧牵开,除一期内痔外,其他3期内痔多可在肛门视诊下见到。对有脱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这可清楚地看到痔块大小、数目及部位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诊断环状痔,更有意义。其次做直肠指诊: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但指诊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最后做肛门镜检查:先观察直肠粘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数目、大小和部位。 鉴别诊断 1.直肠癌 临床上常将下端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仅凭症状诊断,未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因此在痔诊断中一 定要做以上两种检查。直肠癌在直肠指诊下可扪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溃疡,肠腔常狭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迹。特别要注意的是内痔和环状痔可与直肠癌同时并存,绝不能看到有内痔或环状痔,就满足于痔的诊断而进行痔的治疗,直至病人症状加重才进行直肠指诊或其他检查而明确诊断,这种误诊、误治的惨痛经验教训,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值得重视。   2.直肠息肉 低位带蒂的直肠息肉,若脱出肛门外有时误诊为痔脱垂,但息肉多见于儿童,为圆形、实质性、有蒂、可活动。   3.肛管直肠脱垂 有时误诊为环状痔,但直肠脱垂粘膜呈环形,表面平滑,直肠指诊时括约肌松弛;环状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状,括约肌不松弛。 治疗措施 目前对痔的治疗有下列看法。   1.痔无症状不需治疗,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只有并发出血、脱垂、血栓形成及嵌顿等才需要治疗。痔很少直接致死亡,但若治疗不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亦可致命。因此,对痔的治疗要慎重,不能掉以轻苡。   2.内痔的各种非手术疗法的目的都旨在促进痔周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