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达标训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更上一层楼
基础·巩固
1.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解析:解答否定选择题,可先把否定词“不”暂时去掉,把它变成肯定选择题,然后运用排除法,把所有的肯定选项都去掉,剩余的便是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案:B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答案:D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解析:将两种经济政策的内容加以对比、分析。
答案:B
4。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最大的作用在于()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解析: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分析农业政策改革的最大作用。
答案:D
5.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解析: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不可能用它向共产主义过渡。
答案:A
6。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同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解析: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是执政党建设与决策的失误,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答案:D
综合·应用
7.下列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调
C.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D。损害农民利益太多,农民积极性受到损害
解析: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前提,而不是问题.
答案:C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完成: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解析:本题通过四段材料,将本节课的内容浓缩在一起,分析材料的内容、作用时要注意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对材料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观点,一分为二、公正客观地评价.
参考答案:(1)措施:余粮收集制。原因: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措施:粮食税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