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一、基础达标检测:
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细胞工程育种
2.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什么?
A.F1 基因出现重组 B.F1 性状开始分离
C.F2 性状开始分离 D.P 基因开始分离
3.农业技术员在大田中发现一株矮状穗大的水稻,将这株水稻所收获的种子再种植下去,发育而成的植株之间总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A. 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环境条件改变
4.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可自由组合。现用DDTT与ddtt两个品系作亲本,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中最合乎理想的基因型在F2中所占比例
A.1/16 B.2/16 C.3/16 D.4/16
5.下列各种育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矮秆抗锈病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无子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株
D.用离体花药培育小麦植株
高秆抗病×矮秆易染病—1→F1—2→雄配子—3→幼苗—4→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 B.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C.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 D.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9.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不能引起的变化是
①提高突变频率 ②获得无籽果实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④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缍体的形成 ⑤获得单倍体植株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⑤ D.①③
10. 用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的二倍体水稻品种进行育种时,方法一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然后选育所需类型;方法二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方法一所得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3/8、1/4
B.方法二所得植株中纯合子、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分别为1/2、1/4
C.方法一和方法二依据的主要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D.方法二中最终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
11.(1)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基因型为AaBbCCDd,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请根据图完成问题。①产生花粉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C处是指用秋水仙素处理,则个体Ⅰ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②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重组类型占________。
③若要尽快获得纯种优良(aaBBCCdd)的品种,则应采用上图中________(用字母表达)过程进行育种。
良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良种有多种途径。其一是具有不同优点的亲本杂交,从其后代中选择理想的变异类型,变异来源于,选育过程中性状的遗传遵循、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其二是通过射线处理,改变已有品种的个别重要性状,变异来源于,实质上是细胞中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改变。其三是改变,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经过培育和选择能得到植株。
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
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15.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正确的
A.A组、B组和C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B.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C.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D.C组r射线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7、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