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考试的说明.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6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
罗兰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本学期是第一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第一学期学习小说部分。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关于阅读:
文学的阅读,必须有情感的投入。在我们看来,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其中有许多人是民族与世界的文学巨匠,思想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所谓“对话”,包含两个要点,或者说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进入”作品的世界,“设身处地”的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感情的共振。进去了,还要“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关照,然后才会有平等的对话,交流,以至不同意见的撞击,从而达到更高层面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的默契。阅读、欣赏者既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作品中有所吸取,又不被俘虏,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阅读的理想境界。
因此,我们提倡一种“主体性的阅读”。阅读本质上还是一种“感受”,即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在这个意???上,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最终要归结为阅读者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开发。因此,这样的阅读、欣赏必然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我们鼓励每一个学习者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出发,对作品作出不同于他人的阐释。这不仅符合文学作品模糊性、多义性的特征,而且也是文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唯有这样的创造性的阅读,才能从根本上开发每一个学习者内在的文学素质与才能,通过一篇篇文学名著的阅读,炼就“自己的文学的眼睛”,去感受与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外世界的美。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注意作者“写什么”,更要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文学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特别要提高自己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都在于此。
1.我们对所选作品作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
2.每一篇作品写有《阅读提示》,目的是启发思考,并不预设某种“标准答案”。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对所提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说,也可以在提示范围之外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解读。
3.《阅读提示》主要偏向于“鉴赏性的阅读”,这是针对全体学员的。我们还写有一部分“研究性的阅读”的“提示”,以满足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有进一步学习兴趣的学员的要求,引导他们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比较,等等),或作更深入的研读,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4.学习本书最基本的要求是“多读”。首先是要集中精力读所选的作品,特别是“精读”作品。
四、关于考试
考试形式为开卷。题型有填空、选择、简答和论述等。涉及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性问题。
五、重点内容
第一编 小说部分(第一学期)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