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日齐山登高(公开课)课件.ppt

发布:2018-12-12约1.82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人称“小杜”。 杜牧入仕后累官至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败,同情人民。 相关背景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山景优美奇怪,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其友张祜(hù)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解 题   九日: 齐山: 登高: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景物鲜妍,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咏赏不绝。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九日齐山登高》 —首联 1、描写了何时之景、流露出什么情感?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①诗人描绘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②“涵”字极有气势。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飞”字写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齐山登高》 —颔联 2、这一联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 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愁闷,郁郁寡欢。 “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因为古往今来皆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我们只要坦然地面对现实。 《九日齐山登高》 —颈联 由颈联可知,为什么不用恨落晖呢? 中间两联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怀才不遇的反映。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 这用的是什么手法 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真是这样的吗? 《九日齐山登高》—尾联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 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自慰慰友,自我解嘲。 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用典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犹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旷达与感伤交替,这是一种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九日齐山登高》 —小结    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情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九日齐山登高》 —主 旨 一、旷达中含有郁闷情怀 二、叙议结合   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后半部分主要是议论。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的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由前面自遣自勉,到最后的自慰自嘲,行云流水,联系自然。 《九日齐山登高》 —艺术特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