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留守儿童个案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社会
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社会流动加剧,导致越来越多
农民工流动进城打工。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特殊群体。作为流
动人口的家属——留守在家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成为相关的
话题。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对这些留守人群造成的直接影响,正日益成为研究
热点。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就属其中——当父(母)离开家园、离开自己远走他
乡打工在外,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是否能适应这种生活的转变?又是以怎样的
心态面对父母不在家的生活?我们该怎样看待孩子在面对父母离家后的种种心
理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留守儿童身上是否具有我们社会工作中所强调的“个
人应对环境改变能够表现出抗逆力”的特质?这些是本研究希望回答的问题。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巴林右旗地区的四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
方便抽样方法,通过深入访谈、个案研究、实地观察、文献检索等资料收集方
式,分析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基本机制,并考察这种抗逆力的两种表现。研究发
现,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机制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组成。留守儿童抗
逆力的内部因素体现为: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认知,留守对父母打工的
情绪感受,留守儿童的行为选择;外部因素体现为家庭经济基础,父母支持和在
学校学习的胜任度。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表现。积极的抗
逆力表现为接受留守生活并适应,接受重要他人的期望和喜好;宣泄思念、孤
独等负面情绪,主动表达不满;建设性地学习新的技能,承担家庭责任,扮演
新的家庭角色,创造性地发挥个体优势。消极的抗逆力表现为由于受到攻击而
对他人排斥和否定,降低压力事件对自己的伤害;逃避不愿面对的问题,从态
度到认知到行为选择都以回避来应对事件,尤其是压力和逆境;对难以把握的
事物不能够发展能力,转而发展自己能够操纵的事情,间接建立成就感。
在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社会工作专业干预策略
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帮助方案,从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政策等层面思考如何
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专业服务,协助他们解决留守中的困惑和问题,发
掘留守儿童的自身潜能,使留守儿童摆脱 “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成为和非
留守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的个体群体。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
作专业教育提供研究素材。
关键词:留守儿童;抗逆力;个案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since 1978, our society was undergoing a
thorough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our
country has turned such a rapid period of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ra. As well as social fluxion stimulated by the factors above, there was
a current phenomenon that many a rural men migrated into urban, motivated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It resulted in a high attention for those transported people
especially on their families. Tak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s an example, whether
they can adapt to the new life? How do they confront the life in which is ab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