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发布:2025-03-24约1.09万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贺州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

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

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

首先应该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

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崩乐坏的局面

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

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

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

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

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

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

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

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

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

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

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

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

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

陈忠实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

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

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女代文化典籍《周易》言:“邓平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

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

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

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

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

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

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