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年父子成兄弟》引发关于教学拓展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由《多年父子成兄弟》引发的关于教学拓展的思考 摘 要: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教师结合文本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补充,不但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将作者及文本上升到新高度。但教师不应随意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把握的度是否合适,都需要在课前认真思考。《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篇语言质朴的叙事性散文,如何选用、利用资料为课堂服务,值得探讨
关键词: 《多年父子成兄弟》 反思 文本 教学拓展
一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语言质朴,看似简单平常,但淡墨中却蕴藏着深情。作者通过很多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汪曾祺先生与父亲、儿子之间如兄如弟的父子之情
执教这篇文章后,又听了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王江艳老师上的一节散文阅读课,我深深感悟到教学中,文本拓展是一种艺术,如果拓展游离文本、不扣住教学目标,则会画蛇添足
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本文记叙的琐事较多,没有必要非逼着学生把每件事都找出来,只需稍微点拨,学生找到几处即可,更能节省课堂时间。所以将目光聚焦在本文的情和理上。课上我做了很多拓展,希望学生通过拓展补充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文本阐述的道理
我在“我”和儿子研读部分设置了一个问题:文中哪里能看出“我”和儿子关系也不错?答案很容易找到,但学生对文中“文化大革命”、“右派分子”、“黑帮”、“牛棚”、“黑人”等历史特有名词似懂非懂,所以我把“文化大革命”设置成了教学重难点。在讲到“黑帮”、“黑人”的时候,特地补充了一句“这个黑帮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黑人也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非洲人,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然后又投影“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
二
当时,很多老干部、知识分子及无辜的人民群众遭到迫害,被强加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这些人被统称为“牛鬼蛇神”。各个基层单位常常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剥夺“牛鬼蛇神”们的人身自由,包括办公室、学校、地下室、农场等,对他们进行批斗,强制劳动改造。后来,这种非法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就简称为“牛棚”。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著有《牛棚杂忆》一书,以真实的回忆,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在1957年反右斗争时,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批为“右派分子”,人数多达55万。“黑帮”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黑五类”指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这些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体会在那样黑暗混乱的“文革”背景下,即使作者已被打成“右派”,但儿子始终不愿与父亲“划清界限”,仍旧亲密的原因和本质。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拓展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我拓展的是一则真实故事,讲述一位成功母亲一味望子成龙,希望女儿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成才,但最终酿成了悲剧
三
故事是这样的:
王妈妈是在党校给地方官员上课的老师,工作很优秀。可她的女儿却有自闭症,总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愿跟人说话,现在她已经退学在家。王妈妈说女儿以前学习挺好,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要一定要考上清华或北大。就因为这个目标太高,女儿的心理压力太大,后来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得出了文中最关键的观点:“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接下来我设计的问题是:汪曾祺的父亲有没有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学生回答“没有”,说完原因之后,我直接插入汪曾祺的资料。我本想把理讲清楚,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处理得有些生硬,精心找来的材料似乎还没发挥作用就戛然而止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的问题应把拓展材料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从材料中感悟到用模式塑造孩子的严重性,阐明父亲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原因,如果我能就这个问题继续品读文本,分析父亲是如何对“我”,由此归纳出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那么我想这节课也不至于忽略了文章的前半部分,不会导致我专门花时间分析汪曾祺父亲的形象,导致课堂时间前松后紧
文章第三段提到父亲会扎纺织娘、做荷花灯、西瓜灯,于是我有意识地从网上找了图片插入。初始意图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分析汪曾祺父亲有童心、心灵手巧的特点,实际上我是做到了。但课后回顾这一教学环节,引起了思考:到底拓展多少是合适的?是不是文中提到什么都要拓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文中涉及的每样东西都放一张图片上去,那么目的是什么,想突出什么,文章的重点又是什么,所以拓展应为理解文本服务
后来我听了王老师上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她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我认为她的拓展对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