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四专题五复习汇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单元整合提升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重点)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补充和发展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投身民主革命 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 推翻封建帝制 捍卫共和制度 促成国共合作 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 早期革命活动 领导辛亥革命 维护民主共和 晚年思想转变 促成国共合作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2.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1.萌芽:中共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 关键时刻一: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中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1)重要活动 思想上: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共产主义者 早年求学时,毛泽东从康有为等宣传的维新思想中开始了政治启蒙;后在北京、上海受李大钊、陈独秀两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黑暗落后的现实使他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1920年秋,毛泽东放弃对改良主义的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行动上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2)理论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3)理论成果 2.诞生:井冈山时期(1927-1937) 关键时刻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原因 (2)重要活动 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提出“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927年—1928年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后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并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社会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大革命及“城市中心道路”的失败 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3)理论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4)理论成果 初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3.成熟:延安时期(1935—1945) 关键时刻三: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陷入了绝境的危急关头; 关键时刻四: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1)原因 客观条件: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主观原因:毛泽东的不断努力 (2)重要活动 (1)参加遵义会议,并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 (2)带领红军四渡赤水、穿越大草地,最终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3)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平型关、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的胜利 (5)进行理论探索,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 (6)领导延安整风运动,为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7)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理论著作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1936)、《〈共产党人〉发刊词》(1937)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 、《新民主主义论》 (1940) (4)理论成果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革命前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革命前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发展: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关键时刻五: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