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三四复习.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试说明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时空坐标
考点一 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及“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前期饮食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近代前期在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1)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
男子服饰:①传统服饰——长袍马褂。②西洋服饰——西服。③中西合璧服饰——中山装。女子服饰:改良式的旗袍。
(2)20世纪下半叶至70年代末
50年代至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饰。60年代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从封闭走向开放。
3.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轻巧识记 1.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
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拓展延伸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习俗并没有完全西化,而是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考点二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及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
误区警示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考点三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等。
2.19世纪70年代,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其中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
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维新派论战。
5.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考点四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报纸: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2.影视: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普知识普及和娱乐功能。
3.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开始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一方面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误区警示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江苏学测5年考题统计
年度
题型
考向
2017年
选择题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2016年
选择题
近代婚俗观念的改变
2015年
选择题
近代习俗观念的改变
2014年
选择题
政治变革与思想观念
2013年
选择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选择题
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1.(2017·江苏学测)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行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 C
解析 “1876年……当‘火轮车’通行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体现了铁路火车的传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
2.(2016·江苏学测)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自由恋爱结婚之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