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治理为官不为心得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治理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2016治理为官不为心得体会1】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首打油诗:“外人看来稳定不累,心中苦闷谁能体会,收入不高假装富贵,文凭很高天天开会,加班加点吃苦受累,逢年过节亲人难会,八项规定空手而归,不让经商不敢受贿,涨点工资全民反对,无良专家还说延退,一到月底囊中羞愧,外表光鲜心都操碎,既然很累为啥不退,除了这行啥都不会,其中艰辛自己品味,再说多了都是眼泪!”矫情的牢骚、偏激的文字,折射出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的焦虑与恐慌,也给“为官不易”政治生态下的“为官不为”现象提供了温床。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败上发实招、出重拳,一连串“虎贪”、“蝇贪”落网,中共的反腐进程正以“多轮驱动之势”高压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如火如荼,“四风”受到强力遏制,公务人员的灰色利益受到强烈冲击并逐步剥除,中央把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权力约束越收越紧,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为官不易”已成为很多党员干部的普遍感觉:有的干部认为管的严了、约束多了,没有工作干劲;有的认为做事越多、风险越大,于是该抓的工作不抓了、该负的责也不负了,错误地将“严作风”与“干实事”对立起来,借“为官不易”之名,行“为官不为”之实。
之所以慨叹“为官不易”,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为官太过容易,而现在针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越来越严了。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地方政绩考核新规,再到强化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各级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面临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越来越严格规范,这种客观存在的压力,使不少干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或有部分党员干部觉得付出多,得到少,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于是把消极应付作为应对各种监管的法宝,往往只满足于做个“太平官”,虽不犯错但也无所作为。
同时,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共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运行的期望也日益迫切。互联网的发展、问责制度的实施,对领导干部形成了强大的“压力”,这样一来,那些不务正业、忙于投机钻营的干部,心存侥幸、搞腐败的干部,空间和市场无疑就越来越小了。因而,贪官不好当了,庸官不好混了。
的确,从相对松散,到从严管理,让很多党员干部极不适应。灰色收入被砍掉,吃拿卡要不敢为,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揩油行为被杜绝,公与私之间,俨然被划出道道红线,设置个个雷区,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也无可厚非。
可是,当官这个行当,本来就应该“不易”,特别是要当一个群众拥护、领导满意的好官、清官就更不容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我国历代多数官员所奉行和追求的做官原则与信仰。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并明确干部为人民的勤务员角色。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一批党的优秀好干部,之所以为人称颂、让人敬仰,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当官原本就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因而,他们能处处心存敬畏,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他们夙夜为公、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顺理成章地“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官不易” 应该是党员干部本色的回归,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状态。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应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自己准确地定位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殚精竭虑地为人民服务,处处接受社会监督,时时感到责任和压力。
从主观方面来讲,如何看待为官不易,关键就在于怎样当官,当什么样的官。倘若怀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放不下“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这样的领导干部确实不好当,因为放眼看去,大到党纪国法,小到条条禁令,都是与自己为难作对,时刻要担心官位不保,提防着自己的贪污腐败被检举,每一天都在不安中度过。而对于那些克己奉公、严格自律的干部来说,两袖清风何尝不是最好的人生写照,依法办事、照章而行何尝不是最佳的工作环境?当领导干部是本着为民请命、为民尽责的态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主人,领导干部是公仆,民意不可违的道理。这样的领导干部行得端,坐得正,可以挺着腰杆说话,经得起组织的考验,经得起人民的监督,何来“为官不易”之说?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尽管“为官不易”,但每一个为官者决不能因此而“为官不为”,当官的“难”与“易”、“为”与“不为”,不仅体现出当官者的综合素质,更折射出为官者的境界高下。遵守规矩不等于无所作为,中央从严管束的是个别干部的“乱作为”、“慢作为”和“不作为”,而不是实干者和改革者。不贪腐不滥权,只是为官做人基本的底线;而为官一任,“在其位谋其政”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管束越紧、要求越严,就越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