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践行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精选.doc

发布:2018-10-21约2.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践行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精选   践行为官不为心得体会一   “为官不为”是现阶段一些地方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大顽症。当前,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发力,科学发展勇攀登”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必须把治理“为官不为”作为深化主题活动的重要抓手,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为官不为,是指从政者不能很好地履行职务,担负起与其职务相匹配的责任。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不作为。有些人饱食终日,无所思思,上班后上网聊天、欣赏微信或喝茶看报,串门会客,无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成了群众心目中的“逍遥派”。   慢作为。有的人喜欢唱《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习惯于循规蹈矩,请示汇报,小步慢走,是群众眼中的“拖拉机”乱作为。少数人习惯于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变通、作假等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破了规矩,利了自己,污染了风气。   为官不为,不仅仅是部分官员的品质问题、作风问题,它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   历史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一个干部的评判,往往满足于是不是一个好人,只要不贪污、不腐化、不违法、不违纪就够了,至于做了多少事,做成了多少事,已经不重要了;由于这些人擅于迎合领导,低调待人,又不涉及矛盾,在民主评议中往往得分靠前,从而赢得较多的重用或提升的机会。   客观因素。多做事的人特别是经常处理复杂问题的人,也是矛盾最为集中的人,风险也由此而来。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管用的情况下,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时,往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一个干部做成了九件事,失手了一件事,他的发展机遇往往抵不上只做成了1件或1件也不做,但没有失手事的干部。难免有人形容说,多做的不如少做的,少做的不如捣蛋的,虽不完全正确,但确实客观存在。   主观因素。有种人由于从学校门到机关门未能得到实践的磨炼,能力和本领不足,不敢正视问题,不会化解矛盾,担心做错了,还不如撒手不管;也有一种人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承担与之职务相当的责任,遇到问题绕道回避,或推诿敷衍。   制度因素。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还没有完全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用人考核激励制度,定性多,定量少,民主范围不广,科学性含量不足,造成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往往形成不比能力比待遇、不比实绩比职级的不良氛围。   为官不为者虽是少数,但危害极大,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整治。治理“为官不为”,关键要在自律和他律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确保实效。   加强自律。要创新学习手段,树立正确的从政观。突出考试式、调研式、讲座式、课题式、考察式、提问式等方式,不断拓展学习活动的方式,使学习富有成效。围绕“群众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为民是自己的根本宗旨,有为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的自觉性、进取性和创新性。要注重领导示范,增强先进的导向性。一个单位、一个乡镇、一个区域的“一把手”是带好队伍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要通过民主选举、岗位锻炼、科学管理,把“一把手”培育成“品质好、作风实、能力强、善管理”的当家人,使之成为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领头人和主心骨。   加强他律。首先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突出目标定位、过程评估、实绩确定,让每个干部的工作业绩都能具体化、精确化。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理念,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用人办法,处理好民主推荐与科学选人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让优秀分子脱颖而出。再次要建立跟踪督查的问责机制。把过程监督作为落实目标、追究实绩的中心环节,弘扬先进,鞭策落后,实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注重把跟踪监督与指导帮助、提醒劝导、诫免谈话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启动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让“为官不为者”不想懈怠、不敢懈怠,不断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环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改善民生的新目标,迫切需要一大批基层干部善于把上级要求与群众正当、合理的诉求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克难求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要到位,领导对部下要处理好加压与减负、关心与严管、指导与放手的关系,尽力为部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部门要协作,加强部门间的工作协作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要避免和克服政出多门或牵头就是单干、配合就是不干的现象,过多依靠人治而不是公信力的现象,进而为干事创业者提供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   积极有为,勇于作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更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有所作为,关键要在三个方面求突破。   ——要在改变观念上求突破。确立履职是本份,无功就是失职甚至渎职的观念。常修为官之德,常谋发展之道,常兴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