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类型、分布和相互关系,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提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此外,通过分析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将学会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提高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陆地水体的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1.理解不同水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2.将水循环原理应用于实际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解决办法:
1.通过地图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水体类型和分布。
2.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过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原理的理解。
3.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水体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其分析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水循环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和相互关系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分布图,以及水循环动画视频。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多媒体展示区,便于展示图片和视频;划分小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的水体分布图,提问学生“地球上有哪些主要的陆地水体?它们分布在哪里?”引发学生对水体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地球水圈的知识,提问学生“地球水圈包括哪些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并解释每种水体的特点。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类型陆地水体的实例,如长江、洞庭湖、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等,帮助学生理解水体的分布和特征。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河流与湖泊的水量交换、冰川融水对河流的影响等。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水循环模型,模拟水在陆地水体间的流动过程。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正确理解水循环过程。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陆地水体的类型、分布和相互关系,以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研究水体的变化,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撰写一篇简短的学习心得。
2.选择一种陆地水体,调查其分布、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3.观察和记录当地的水循环现象,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梳理
1.陆地水体的类型
-河流:地球表面流动的水体,包括内流河和外流河。
-湖泊:陆地表面较大的积水区域,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冰川:地球表面长期积累并流动的固体降水。
-地下水:地球表面以下,由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组成。
2.陆地水体的分布
-地理分布:受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水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气候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的陆地水体类型和分布特征。
-地形分布:山脉、平原、盆地等地形对水体分布的影响。
3.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水循环过程:降水、蒸发、蒸腾、渗透、径流、地下水循环等环节。
-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地球重力、大气压力等自然力量。
-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影响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4.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水量交换:河流与湖泊、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
-水文过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之间的水文过程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存在水短缺问题。
-保护措施: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利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合理利用。
6.水循环模型的应用
-地理环境分析:通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