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pdf

发布:2017-05-07约6.8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5: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 行)》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三年二月 目 录 1 项目背景1 1.1 任务来源1 1.2 工作过程1 2 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1 3 编制原则和依据2 3.1 制定原则2 3.2 编制依据2 4 标准有关技术内容和条文的说明3 4.1 监测点位分类3 4.2 监测点位布设4 4.3 城市监测点数量5 4.4 监测项目6 4.5 点位管理7 i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13年环境保护部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达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 技术规范(试行)》的环境保护标准计划任务。 1.2 工作过程 2013年1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接到制订《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 规范(试行)》任务后,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启动本标准的制定工作,在综合分 析资料及调研情况的基础上,编写了技术规范初稿。 2 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变化 趋势,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监测为环保部实施环 境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合理的监测点位布设是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组织各 有关部门的监测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 测站点,保障和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环境保护能力的 不断完善和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及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原国家环保局(国家环保 总局)在1988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7年和2012年多次对国家网城市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进行了认证和批复。同时,“十一五”期间,通过包括2008 年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等项目建设,我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已经初具规 模,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已经具备自动监测的初步能力,将监测的覆盖范围初步从 城市扩展部分农村地区和部分背景地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建成面 积不断扩张,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气环境特征也发生变化,环境空气质量管理 工作和公众服务需求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设置和优化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目标,要求监测测点能够尽可能合理、准确、完整的反映整个大空间的污染 1 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为指导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2007年,原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以总局公告的形式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2007]第4号),为我国国家和地方开展大气污染的常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 术依据。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仅是一技 术文件,并未上升为技术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其编写的格式和内容也都不能满足标准化工作的要求。由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 一项长期和例行的工作,监测点位更是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为保证监测数据 具有可比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并在法律上更具有有效性,迫切需要将监测点位 布设的相应技术规定上升为国家标准。 从环境管理角度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颁布以来,我国正 处于“十一五”经济高速度发展阶段,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大 气环境管理的力度大大加强,先后制定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一控双达标” 的控制目标等环境政策,这些政策及其对监测点位布设的要求需要在本标准中予 以充分体现。从监测技术发展的角度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