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土家族舞蹈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号:2906304011 姓名:王宇谋
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我的家乡在湖北,虽然少数民族的人数不多,但在我们湖北省西部的长阳、来凤、利川等县有许多土家族,并且恩施还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以我想介绍一下土家族的舞蹈。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
摆手舞
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1项推荐名单,土家族摆手舞榜上有名。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特征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素,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人数多达万人。
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北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日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永顺贡生彭施铎所作的竹枝词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均说明了摆手舞作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大型民间群众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北相当盛行了。摆手舞活动的日期大至相同,龙山、保靖的土家族人有的在农历二月初七举行,称为“社巴日。有的在三月或五月举行,又称为“三月堂”或“五月堂”。永定的土家族人则在农历“六月六举行,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在正月举行。每逢摆手舞活动日,土家族不分男女老少,均身着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引领下,“翩跹进退,踢踏回旋”地摆手狂歌,通宵达旦。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主要文化艺术通过摆手活动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因此,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活动中有宗教祭祀,有传统文艺表演,也有商品交易。在文艺表演中有歌舞、有戏剧、有曲艺、有武术气功。由于地域的不同,其文艺表演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其表演形式、规模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摆手舞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人寿年丰的一种舞蹈仪式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由参加的人数和村寨的多少来区分。大摆手舞往往是数十个村寨联合举行,规模浩大,人数多达几千甚至上万,活动持续好几天。小摆手舞规模较小,仅以一村一寨或一族一姓为限,人数几十或上百。土家人普遍所纪念的是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只有永定土家人则以纪念土家族民族英雄覃王为主行祭祀活动,首先表演覃开弓,箭射皇宫,然后齐跳摆手舞、铜铃舞、傩面舞欢呼胜利,最后跳茅古斯舞,祈求子孙发达,五谷丰登。
2、摆手舞的内容丰富
有表现土家人“赶肉”(即打猎)、摸鱼的“渔猎舞”。有表现土家人庆祝丰收和从事农活的“农事舞”。有表现土家先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军事舞”。有表现土家人日常生活,如游戏、婚嫁、社交等情趣的“生活舞”等。
3、摆手舞有完整的表演程式
特别是“大摆手舞”人数众多,要求有规范的组织程序。跳舞之前必须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升龙凤旗,点“火龙”(即高大的火把),鸣放火铳、鸟枪,然后众人以锣鼓为中轴摆手起舞。队列前有“守摆”人,队列中有“示摆”人,队列后有“押摆”人,众人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而有规则地相互穿插,变换队形,舞到高潮时,众人齐发出“嗬嗬呀,呀嗬嗬”的吼声,与铿锵的锣鼓节奏呼应而歌。
4、摆手舞有独特、规范的舞蹈动作
摆手舞要求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时,线条流畅,大方自如。如侧身摆、单摆、转身摆等。其基本特点是顺拐、屈膝、抖动、下沉。“顺拐”要求甩同边手,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要求上身要平稳,脚掌用力。“抖动要求腿及两手臂有轻微的颤动。“下沉指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塌,动作沉稳而坚实。
5、摆手舞的音乐
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通过锣鼓用不同的鼓点节奏调整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而节奏的变化适用于不同的舞蹈内容。表现祭祀动作时,节奏庄重、舒缓。表现狩猎和农事活动时,节奏轻重缓急有致。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欢快愉悦,轻松活泼。舞蹈时,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呀嗬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摆手舞的音乐分声乐伴唱及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是起腔歌和摆手歌,器乐的伴奏主要是鼓和锣,曲目是一曲多变(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
6、舞蹈动作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动作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具体运用有撒谷种、望太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