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旅游人口、容量及市场定位.doc

发布:2015-08-09约1.6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旅游人口、容量及市场定位 一、 游人容量计算 (一)、生态容量测算 生态容量是在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正常维持而不致退化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大旅游活动量。其测算依据是规划用地的功能和本底性质。从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出发,确定其各类用地的生态容量和总生态容量(表5.1)。根据总生态容量测算的游人生态容量为375.5万人次/年。 表5.1 景区生态容量测算结果 用地类型 面积(km2) 计算指标(m2/人) 生态容量(万人/年) 林地 4.96 2000 49.6 游览地 11.48 1000 229.6 水体 24.08 5000 96.3 规划区合计 40.52 - 375.5 说明:石竹山全年适合开展旅游活动,考虑到雨、意外事故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每年按天计算容量。 从石竹山景区实际出发,主要采用线路法和面积法来测算,在确定各景区计算指标的基础上,测算整个景区内各旅游景区的游人容量为196万人次/年,结果如表5.2。 从表中看出,景区的日容量小于景区的生态容量,所以可以用这个容量作为控制景区游客人数的容量。 表5.2 景区游人容量测算结果 景区名称 面积 (km2) 游线 长度 (km) 计算方法 计算指标 一次性 容量 (人/次) 日周转率 (次) 日游人 容量 (人次/日) 年游人 容量 (万人次/年) 石竹山旅游服务中心区 0.15 - 面积法 0.1ha/人 150 4 600 12.0 石竹山道教文化旅游区 2.72 3 线路法 6m/人 500 2 1,000 20.0 石竹湖休闲观光旅游区 24.08 - 面积法 0.5ha/人 4,816 1 4,816 96.3 狮岩堂休闲度假旅游区 0.84 - 面积法 0.1ha/人 840 1 840 16.8 笔架山探险观光旅游区 4.96 - 面积法 0.5ha/人 992 1 992 19.8 宋窑遗址文化旅游区 7.77 - 面积法 1ha/人 777 2 1554 31.1 整个规划区 40.52 9802 196.0 说明:石竹山全年适合开展旅游活动,考虑到雨、意外事故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每年按天计算年游客容量。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1500人左右,高峰游客容量为5000人次/天。远期(2010年)日旅游规模可达2000人,高峰游客容量为7000人次/天。远期(2010年)日旅游规模可达3000人,高峰游客容量为10000人次/天。 三、景区总人口容量 (一)、人口规模计算 景区总人口容量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类人员。 2002年外来游客51万,职工300人,景区人口6,000人,合计为51.63万人。 到规划期远景时(2020年),外来游人按中方案预测约98.5万人,服务职工预测1,500人,居民预测10,000人,合计总人口规模100万人次。 对比景区生态容量和游客容量,规划期人口规模可控制在有益于环境发展的范围内。 (二)、景区内部人口分布 为保证景区内部生态环境的正常维护,提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对景区人口分布应当做出合理的规划。 景区内部人口分布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经济管理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不超过景区的生态容量。 游人分布应当以确保游人游赏收益、保障游人生命安全为基本原则,对旅游旺季和游赏高峰时段的游人进行合理调控。 服务职工的分布以旅游点和管理服务区为重点,以方便为游人服务为原则,在游人密集区域可适当多布置服务人员。 由于景区内用地相对紧张,加上未来旅游的开发将增加游览设施用地的需求,景区内的居民分布应当保持目前的现状,在规划期内,不允许外地居民搬迁入规划区内落户;同时,严格控制规划区新建居民点,对于原有居民点,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条件下,尽量使居民比较集中居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