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pdf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标和教育内容,
在⽴德树⼈、⼈才培养中发挥着核⼼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们的思维与交
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了新的思想与⽂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
与创造⼒,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在课程改⾰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的中⼩学信息
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推进素质教育、努⼒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提⾼公民
科学技术⽔平、增强国家⾃主创新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
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教学质量,为学⽣的全⾯发展和个性发
展提供更⼤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动计划纲要》《新⼀代⼈⼯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纲
要(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门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为总⽬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
适应⼒与创造⼒,对个⼈发展、国⼒增强、社会变⾰有着⼗分重⼤的意义。
(⼀)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为⽬标,具有⽂化教育意义;
⼆是在⾯向实际应⽤的过程中,要求学⽣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才打下
基础。
2.⼯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具性,旨在使学⽣掌握常
⽤的信息技术⼯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系统的适应⼒,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智能技术、机器⼈
技术及物联⽹技术,提升运⽤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实践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学⽣亲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超越封闭的单⼀学科
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起来,⾯向学⽣的⽣活世界,帮助学⽣建构对世界的完
整认识。
4.发展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的全⾯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学习,以学⽣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的计算思维,培育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感,提升学⽣交流与合作的能⼒、解
决问题的能⼒、创新思维的能⼒,形成精益求精的⼯匠精神。
(⼆)课程理念
1.坚持⽴德树⼈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学⽣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个学⽣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
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意义。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向全体学⽣,从义务教育的特点出发,引导学
⽣学会有效地使⽤技术,创新技术设计,认识技术利弊,为学⽣学会学习、健康⽣活与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满⾜学⽣个性化发展需求
课程结构应遵循数字化环境发展需要和学⽣认知特征,满⾜学⽣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既坚持学⽣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
能⼒的建构,也强调使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信息意识、感悟信息⽂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注重学⽣对信息及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科思维品质的培育,养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为习惯;另⼀⽅⾯,
应注重学⽣对信息社会道德、信息⽂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利⽤计算机和⽹络进⾏学
习的良好⾏为习惯。
3.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撑学⽣信息素养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要向学⽣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帮助学⽣形成与信息素养
内在要求相⼀致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法与学科思想;另⼀⽅⾯,要体现时代性,嵌⼊学⽣的已有认知和经
历的社会⽣活,应当充分利⽤学⽣⽣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运⽤信息技术解决⽣活
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的优势,拓展学⽣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与
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4.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情境,促进学⽣信息素养的提升
课程实施要以学⽣